当前位置:铅笔小说>轻小说の>雷轰>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一卷 第一章

台版 转自 草摩威威@轻之国度

安提坦

1862

美利坚,

比起我们的古老大陆,

您来得更加美好。

毫无一物阻挡着您,

没有难以忘却的斗争,

也没有无益的记忆。

——歌德

1

向前延伸的道路描绘出一道平缓的曲线。

这条路跟两边的农田相较之下约低了一码左右,因此当地的农民以《下陷路》这种非常直接的方式称呼它——换句话说,这只是一条没有命名价值、随处可见的农田小径。

在之后被改称为《鲜血小径》的这条狭窄农道旁,隶属于第六阿拉巴马大队第二中队的马克军曹,正抱着他爱用的英制P 18 5 3?5 7 7口径恩菲尔德M K步枪,站在寒风之中颤抖着。

昨天半夜就定位之后,为了要隐藏部队的行踪因而下令严禁生火。他跟他的部下为了忘却寒冷并且维持紧张感,不断嚼着他们随身携带的咖啡豆壳。他们几乎所有人都面临着因待在卫生条件极差的战场上或是吃下发霉的野战口粮所导致的肠胃不适:不过在这方面的状况,无论是士兵还是将军都是相同的。

将军们也在漫长的行军中,因为风雨侵袭以及睡眠不足而导致慢性疲劳,或是因早餐而导致消化不良,还有像是关节炎、痛风、风湿、丹毒、骨髓炎、胃溃疡以及疟疾等等,症状已经多到不胜枚举了。比方像是拥有「雄狮」这个绰号的理查德。S。尤尔少将,才四十六岁的年纪就已经看起来垂垂老矣,而且还苦于胃溃疡以及疟疾的煎熬,据说现在只能靠喝稀饭来维持生命了。

说穿了这是一支由带病的将军所指挥、还有一半以上的士兵也同样有病在身的军队,然而在就战斗位置后,没有人敢趁机躲进农田里。

战况——完全无法掌握。

天色将明,在北方——也就是友军的左翼方向传来隆隆炮声,不过没办法知道是哪一边占上风。唯一可喜的是随着太阳升起,身体也开始有了一丝丝暖意。

「要先让他们开枪!」

隔着临时搭建的屏障——从附近农场拆下来的栅栏,抱着步枪的马克军曹对着周围的部下大喊。

已经可以清楚看见前方有敌人接近了。

他们的动作并不急促。

排成四列纵队的队伍,其行进速度可以称得上缓慢。

简直就像是复活节的游行队伍一样——宛如是要忘掉这个不合时宜的感想,马克军曹再度大声喊道:

「先趴下来避开他们的第一波炮火,在他们开始第二波射击之前仔细瞄准后再开枪!等到敌人混乱并且影响到上膛速度的时候,我们趁机再发射一波!」

老手重新装填步枪子弹的时间是二十秒,而一般则需要三十秒。但要是没有清理枪管跟枪口的积碳,很可能会导致卡弹,因此重复射击会使得成功发射子弹的机率逐渐下降,这是用枪的常识:而胜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趁着敌方的混乱取得重新装填的时间,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好指示的。

他并非身经百战的勇士,也不是千锤百炼的士官。

就和大多数在场的士兵一样,他只是个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后,被义务感、荣誉心及冒险心这些青年容易陷入的错觉所号召的一介平民,只能称得上是义勇军而已。真要说起来,与其拿着步枪上战场,他更适合抱著书上图书馆。他只是因为「识字」这个理由,才取代已经战死的前任长官负责指挥罢了。

这个大队的指挥官是一个出身于西点军校的少校。昨天将军前来视察时,这位指挥官对将军如此宣誓道:即使太阳西沉,在获得胜利之前,您的阿拉巴马士兵们都会留在此地奋战。

虽然并没有怨恨长官的意思,但在没有可供撤退的预备阵地,也无法期待会有预备部队前来支持的现状下,长官下令这几个中队必须守住这里,事实上就等于是要他们死守到底。

不过他们毫无例外地都讨厌那些趾高气昂的《北军士兵》,因此打算待会儿尽可能地多杀一些「青服(注1)」。

马克军曹以右手大拇指扳起撞针,将枪管与雷管结合。

等到这场战争结束就去西部吧——马克军曹忽然回想起他在战前拟定的计划。要是没有爆发战争,现在的他应该正在天气温暖的西岸的某间大学里,过着在图书馆里沉溺于书香之中的生活吧。

以拇指的指腹轻轻把雷管压紧,手指一边扣住扳机,一边将枪身靠在右肩。他在手指上沾了点口水擦拭准星,这是他当年在森林里头打负鼠的时候向父亲学来的小诀窍。隔着准星所看见的远方平缓起伏的山线,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许多敌军。就算再怎么估算,敌军的人数至少也有一个师团以上:也就是说,以这样的规模来看,考虑敌我人数上的优劣是没有意义的。

要是能够在这场战争中活下来的话——他更正了刚才梦想中的美好战后生活的前提条件。

一八六二年九月十七日。

两军隔着波多马克河的支流——当时还是没没无闻的安提坦河对峙。

在本次会战之前的马纳沙斯之役,以及哈普斯渡口包围战申获胜的南方邦联的李将军,就这么顺势渡过波多马克河,并且为了将战线扩大至马里兰州以及宾夕法尼亚州,正紧急将分散的部队重新集结。因为只要占领这相邻的两州,肯定就能将首都华盛顿孤立起来,而提早结束战争的构想也将立即成真。

在这危急之秋,麦克莱伦将军取代了败战的波普将军,肩负起联邦军的指挥权。他反倒将此危机视为良机,派遣了使者前往各地企图整合军队,并无视于联邦政府的首都防卫命令而动员了所有可用的军力。

无论哪一方,在身为总司令的政治领袖以及军事指挥官之间,对于意见上都有着决定性的分歧,因此这次会战本身也可以说是因为两军的独断所引起的。

克劳塞维茨曾在著作中提到,战争中的最高司令官最不可或缺的能力并非军事知识,而是「优秀的智慧以及强硬的性格」,而联邦的政治领袖林肯总统正兼具了这两种特性。虽然他仅有率领一支中队参加过原住民讨伐战争的参战经历,不过他其实是这场战争中资质最为优秀的战术家,与那些只是在西点军校里将约米尼或是马汉的战略思想照本宣科的将军们完全不同。林肯对于一个战争计划的全体有着明确的构想,他策划着该如何运用北方所拥有的军事优势——优势兵力以及海军军力来进行战争:为了贯彻这个计划,他甚至不惜违背自身信念,建立了几乎近似独裁的政权。林肯精确地看出这是场基于政治目的所产生、而本质其实是侵略行动的战争。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比起先占领领土,早一步包围并歼灭敌方的野战部队更为重要。因此他也体会到如何有效地运用拥有优势的海军战力,将会是本次战略的关键所在。

他命令老将温菲尔德。史考特所拟定的制海作战「长蛇计划」就是最好的例子。

以占有压倒性优势的海军封锁港湾,使得南方邦联的经济逐渐紧缩,再藉由局部战斗所获得的战术上的胜利来牵制支持南军的各州:而趁着这段期间完成整备的正规部队,则是以密西西比河为界线,将敌方的野战部队分散、包围并加以各个击破——从现在的军事观点来看,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也是这个时代的战争指导者心中的最佳选择。而不幸的是,林肯直到最后,都无法找到能够理解这个战略的民众,以及可以忠实执行这个计划的军人——反倒是约瑟夫。琼森或是罗伯特。E。李等优秀的敌军将领,才能够对其本质予以做出正确的评价。

正如同民众惯有的表现,联邦的民众比起从政者还要更加好战。他们希望可以尽快对南方邦联的中枢施加毁灭性的打击,藉此让战争一口气终结,当时的报社老板以及记者这些媒体们也积极提倡这样的论点。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军们也基于包含政治野心的动机,经常拒绝总司令官——也就是总统的要求。每当局面到达以军事观点而言已经进入决定性的关键时,他们却始终采取消极的行动,导致自己的职位遭到撤换,由更加无能的将军走马上任——这种对于主政者而言,毫无用处的试误行为就这么不断地重复上演着。

像是麦克莱伦这样无视于防卫首都的命令,集结全军前往决战地点的做法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先不论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在他写给爱妻的信中曾经提到:「只要能以一次会战就歼灭掉南部反叛军的话,我应该会被选为再次统一之后的祖国的总统吧.」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他下达这种军令的动机包含了部分政治野心。诸如此类的情形,证明了当时还处于摇篮期的民主主义,实际上还是依附在群众主义之下——也就是说,只要谁能成功地煽动民意,谁就可以掌握政治的主导权。若要从这种不成熟的政局里寻找根据,那么其实林肯本身就是在这种稚嫩的政治之下选出的总统,而他的政治权力其实是来自于对民众的号召力——说穿了,就是他在煽动民众这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由这一点看来,

铅笔小说 23qb.net

返回目录02目录+书签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