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历史军事>明末黑太子> 第607章 仙法毙敌

第607章 仙法毙敌

为了能够买到十文钱一份的报纸,京城里出现了成百上千次的摩擦与冲突,大家都想要抢先目睹传说中的“辽东大捷”的实际内容。

一下子过去多少年了,王师都没打过胜仗了,这次虽说是倭军代打上场,但只要能把狗鞑子揍得鼻青脸肿,百姓们也是能够喜笑颜开的。

在某太子的特别指示下,锦衣卫破天荒地承担了押运报纸的重要任务,主要是害怕没等送到包年用户的手里,在半道就被“饱学歹人”给抢了。

“交出报纸”“饶你不死”这种事也不是没发生过,尤其是加上《京师日报》头一次采用红字印刷,将会比以往更为醒目。

不少小肚鸡肠之人还借机抨击朝廷与某太子雇佣倭军征讨东虏欠妥,此举有损朝廷颜面,大明天威荡然无存,大明与倭国还有世仇。

但这些瞎嗡嗡的“苍蝇”很快就被周遭一群支持者的唾沫给淹没了,只要辽东能够打胜仗,没人在乎是不是王师所为。

之前“辽饷”收了多少?

几乎搞到珉不聊生的地步。

然后呢?

关外的战况真是一败涂地!

最北端就剩下锦州还在苦撑,锦州以北的广袤地区已经丢光了。

还有人拿出朝廷的二百两一个狗鞑子的定价过高来说事,这番言论又被周遭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朝廷也提高了关外王师的悬赏额度,然而他们有多少斩获?

别说三千,有一千么?

恐怕连五百都没有吧?

每年消耗数百万两银子,养这群废柴有何用?

有人随即呼吁朝廷应该大规模雇佣倭军,逐步裁撤关外王师。

倭军只是与鞑子交锋一次,便一举歼灭三千之众,顺带收复了旅顺二城,战果斐然。

这要是十万,甚至二十万倭军登陆辽东,狗鞑子的末日岂不是来了?

对于这项提议,朝廷里也有极多的赞同者,理由也如出一辙。

雇佣军的战斗力强悍,价钱也不高,看起来是极为划算的买卖。

但最早也要等到倭军收兵撤退之后,再行商议明年的事情。

有了今年这样的成功案例,想来明年继续合作也不会太难。

“殿下!捷报~!捷报……”

“……哦?”

难不成倭军又击毙了三千辫子?

这也太厉害了吧?

早知道这么能打,干脆雇十万好了,一次就能把皇太鸡打得剩不下几根鸡毛了!

呃……

还真是捷报!

倭军在收复旅顺之后,稍加休息便快速北上,一举收复了硕托的老巢——复州城。

为了给倭军增光添彩,这群辫子也太过配合了吧?

怎么到王师这里,就是撞了一脑袋的大包呢???

想来也是皇太鸡派去的援军还未赶到目的地。

让倭军捡了一个大便宜,幸好收复城池没有奖励,不然朝廷还得损失一笔钱……

“母后,请您圣揽!”

这下好了,倭军的高将领们又可以在复州城下摆拍了,人比人真是气死人啊!

“烺哥儿,信上所言可否属实?”

周皇后完全不懂军事,这种事只能请教自己的儿子。

“母后,倭军在旅顺附近歼灭了东虏主力之后,从复州到旅顺一带,东虏都没有多少剩余兵力了,倭军顺势收复复州城也在情理之中,照片也已然送来。”

有照片为凭,这样就无法作假了,只是是不是还要休息一天,大吃大喝一顿呢?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烺哥儿言之有理!”

周皇后只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这方面只要长子上心就行了,她就是每天按时上朝听政而已。

好在利好消息不断,也算是甚感欣慰了,说明长子的办法确实管用,大明的确是中兴有望了。

“进朝,给内阁与诸位爱卿传阅一番!”

虽然不是再次“啪啪”了三千辫子,收复一座重镇也算是大喜事了,起码王师近些年就没干过这种事。

大明不死一个人,只是花些银子就能达到目的,那真是再好不过了,没什么比这个办法更管用的了。

“臣恭贺殿下!我大明中兴在旺了!”

首辅准国仗薛国观继续从事他的本职工作——拍马屁。

在他之后则是一群人的集体马屁,弄得大殿里都有回音了。

有了旅顺的案例,又听过了太子的分析,众人也就不疑有他了。

还真别说,太子这用雇佣军来收拾东虏的办法的确可行,而且收获颇丰。

“本宫以为当下虽然捷报频传,但还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万不可头脑发热,利令智昏!因为我大明在整体态势上仍旧处于战略防御阶段,不论从兵力还是准备方面,都不具备反攻辽东的条件。故而务必一如既往地实施既定收缩防御战略,眼下的任务就是筑城、练兵、多造武器,待剿灭流寇之后,再行对东虏徐徐图之。倭军既然连战连捷,本宫以为来年亦可与其继续合作!”

在这个当口上,要适当地给众人泼一盆冷水,免得又开始计划着搞个球的反攻了,在辫子还远未达到伤筋动骨的情况下,反攻就意味着失败。

一旦最后这点机动兵力也被对方给包圆了,大明帝国就瞬间完犊子了,某太子好不容易搞来的这么多银子都会变成辫子的战利品。

“臣以为殿下所言极是,东虏祸乱辽东许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时间自然也不会过短。倭军此番出征辽东,正好为我大明赢得整顿兵马之机,待王师准备充分,方可事半功倍。”

在军事方面,薛国观比周皇后强不到哪去,但只要认准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抱紧鸡大腿,顺着女婿的意思往下说,便绝对错不了。

只要不是傻子,就都知道辽务糜烂,哪怕徐达再世,也无法立刻能有所改观,每个三五年,要想大败东虏,就是白日做梦了。

“臣附议殿下、首辅所言,以往败绩历历在目,对东虏万不可掉以轻心,我大明确应按部就班,整饬军备。”

兵部尚书王家彦尽管看不惯薛国观那副阿谀奉承的嘴脸,但在关于对敌战略方面,还是基本认同首辅的部分说法的。

关外的情况是甚子模样,作为兵部尚书,他是再清楚不过了,当下根本就不具备反攻辽东的条件。

祖大寿所部虽有万余人,但连千余东虏都打不过,吴三桂所部的战力还不如祖大寿所部,起码要给王在晋整饬边军的时间才行。

众人都了解某太子的口舌之利,而且之前刚刚吃请,每人还白得了十两银子,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这会儿也不能立刻就公然跟太子兼摄政王唱反调。

“本宫知晓一些爱卿渴望收复辽东的急切心情,不过想必诸位爱卿都知晓,自打东虏公然发动叛乱以来,朝廷已然花费了上亿两银子用来平定叛乱了吧?效果如何呢?究其原因,就在于战略误判,战术适当,将领或轻易冒进,或怯战投敌,下面的士兵更是无心恋战,疲于应付。这才导致了在本宫监国理政的时候,锦州以北地区已经丢光了。对于反攻辽东,本宫是很有信心的。但凡事都不能心急火燎,一蹴而就。理应筹谋妥当,三思后行。要对付二十万东虏,包括檬古骑兵在内,需要王师几何?武器几何?粮草几何?银两几何?若是打了败仗,十余万王师丧命关外,莫说关外保不住,连这座京城都难以保全了!本宫请倭国出兵,就是为了夯实内务,充盈太仓,整顿兵马,囤积粮草,顺便让倭军不断消耗东虏的兵力,牵制其南下的势头。只有如此这般,才能为我大明争取到宝贵的喘息时间,避免重蹈覆辙。我大明虽然疆域万里,但对阵东虏已然输了二十余年了,手里的筹码已经输得所剩无几了,再输就要输掉万里江山了。故而本宫的意思就是不准备妥当,不主动出击。要打,就要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何为主动权?就是获胜的几率!如何获得这种几率?很简单,一个王师士兵打不过一只东虏,那就用两个人来打,还打不过的话,那就用三个人,直到能打赢为止!这些士兵须装备多少武器、耗费多少粮草和银两,都要提前准备出来,不能亡羊补牢。本宫的计划就是每年新编五万兵马,五年供计二十五万,加之各地的部曲,合计四十万,辅以十万倭军,总兵力五十万,寻机与东虏决战!为此,须制造两百艘飞艇、一千辆坦克、一千门新式火炮、五千门迫击炮、五千枚导弹、三百万颗手榴弹,另须备足五千万两银子与五百万石粮草!”

听了太子爷的宏伟计划,群臣都处于极度震惊的状态里不能自拔了。

五十万大军北伐东虏?

想来上回还是成祖也在世的时候吧?

至于那些兵器军械,更是让人听

铅笔小说 23qb.net

<=12目录+书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