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历史军事>明末黑太子> 第1343章 谁会尴尬

第1343章 谁会尴尬

朱慈照活了一把年纪,就算每年只赚两万银币,五十年也有一百万之巨。

更何况自家的买卖每年远不止这个数,如今已经攒下了上千万银币的家底。

倒是远远比不了大哥以及定衷王,但也不至于到就藩之后没有兄长的接济便会饿死的地步。

无非是之前朱慈照不想动用自己的本钱罢了,实在没必要为了与阮福淍那厮争夺地盘而耗尽自己的家财。

若不是大哥指示自己可以向东扩张,自己也不会将手里仅有的三个旅的主力悉数压上了。

如今主力部队全都在跟阮军纠缠在一起,对方打正面的能力没有,可玩游击战的本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在地面部队数量远远不够的前提下,己方倚仗强大的空军也无法迅速取胜,朱慈照已经看出来了。

就在他愁眉不展之际却得来了一个好消息,大哥同意继续援助自己,光是资金方面便有一项为期五年,每年五百万银币的计划。

加上已经给的一千五百万,等于在这六年期间,自己将会得到四千万银币的援助,就是白给不用还的那种。

代价就是自己必须要跟阮福淍那厮接着打,不能得了好处反而罢兵休战,这肯定无法向皇兄交代。

武器装备方面无需发愁,大哥已经遣人又送来了可以武装三个旅的军火及作战物资,也是免费的。

之前朱慈照已经得到了五个旅的装备,但只整编了三个旅,余下相当于两个旅的人马都是以营为单位存在的。

一方面是便于自己分散部署,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省开支的考虑,没有将珉兵营升级为正规军。

即便是藩王麾下的正规军,其薪水待遇也无法与朝廷的官军相提并论。

凡是在海外作战的士兵,最低的月薪也能达到每月十五银币。

一些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地方,士兵可领取高达每月二十五银币的薪水。

譬如靠近北极圈或者在东印度群岛上围剿土著的王师部队,都可以理直气壮地领取这么高的薪水。

由于薪水待遇好,为了节省开支,朝廷也不得不压缩常备军。

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陆军的野战部队的作战旅不会超过一百个,一般都保持在九十九这个吉祥数字上。

在本土部署的作战旅不超过二十个,最多的是北地,尤其是西部总督区和中亚地区,其余则分散在东地、南地以及太平洋的群岛上。

陆军不需要负责登陆作战,这个业务由海军陆战队负责,揭暄可以最多扩编至二十个陆战旅,不过目前只有十五个,七万五千人差不多也够用了。

空军还下辖了一百个营的机场守备队,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基地里,只能起到自保的作用,碰上大仗,还得指望陆军和海军前来帮忙。

除此之外,还有五个特种作战旅归军机处直接指挥。

每年光是给将士们发薪水,总额便超过了一亿五千万银币。

加上武器弹药、给养物资的消耗,采购新式装备的费用,军费总额通常会达到八亿银币左右。

放在崇祯皇帝时期,大明帝国一年的军费开支就高达八亿银币,折合五亿两银子,那就是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了……

卖血、卖肾、卖皇城都凑不出来五亿两银子,更别说每年都要花这么多钱了。

然而时至今日,军费开支仅占大明岁入现金的不到一半,完全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算上粮食与其他无需折银即可纳税的商品的话,军费开支便会降至三分之一左右了。

昊菁年间与崇祯年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了天灾,风调雨顺,又种植了土豆、地瓜、玉米等高产作物,加上兴修水利,各地能够取得连年的大丰收。

朝廷不需要花钱买粮,反而要为越来越多的库存而发愁,以至于不得不被迫下令用粮食来酿酒。

再就是朱慈烺宣布了著名的“半条鞭”命令,这个名字源于张居正的“一条鞭”,但有所区别。

那就是盐、糖、茶、布从事这四个行业的商人不需要用商品折银再纳税,直接缴纳实物即可。

这就是鼓励生产的措施之一,瓷器不在其列,就是因为这玩意不是老百姓用得上的大宗商品,不锈钢制品已经完全取而代之了。

前三样是食品,有情可原,最后一样是生活用品,这就是朱慈烺的考虑了。

工业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圈地所带来的“羊吃人”,故而要鼓励纺织业。

用机械化生产出来的廉价布匹,来挤兑本土以及海外市场的手工土布。

本土原有的土布织户只要申请,便可进入纺织厂打工,免费培训。

所有纺织厂都已经购置了蒸汽动力的纺织机,只要烧煤加水,便可一刻不停地生产出布匹。

很多大城市,譬如轻工业盛行的长三角地区的纺织厂都是在全天候运转,工人可以倒班,机器完全不休息。

为此朱慈烺也下令,任何纺织厂的工人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也就是六天工作,每天至多干八个小时。

工厂的老板要想多生产布匹,就要多招工人,这样才能增加就业岗位,吸收闲散妇女这样的劳动力。

想压缩生产成本也容易,朱慈烺不会一味打压工厂主,譬如两淮煤矿的土特产经过运河运抵长三角,价格也非常的便宜。

昊菁皇帝不可能指望着用煤炭来赚钱,这玩意大明遍地都是,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很多,

尤其是澳州那边,电价非常便宜,几乎到了贴地皮的地步。

日落之后,凡是通电的地方,都会是灯火通明。

首辅黄金海岸在夜晚就名副其实了,加之气候宜人,每个夜晚都是一片声色犬马的场面……

在本土发展纺织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镇抚西域那边的土著。

上千万不会玩工业的土著,只能从事老本行,种地与放牧。

在大明王师收复这一地区之后,朱慈烺就已经保证土著们的生活质量不会下降。

牧场里有矿的土著直接就可以跟苏尼特这样的部落一样躺赢了,问题就在于地盘上没矿的是大多数。

好在大明需要他们的牛羊及相关副产品,譬如牛皮与羊毛,加上当地种植的葡萄、香料、棉花,刚好可以与本土的轻工业实现互补。

在光照充足的西域,棉花已经超过了粮食,成为当地的第一大农作物。

昊菁皇帝下达的包销命令在被彻底执行之后,多年下来也让土著们十分的放心。

在江南大力发展纺织业,就符合朝廷长期镇抚西域的初衷,并且会还能挤压其他竞争对手的海外市场份额。

大明制造——DA MING ZHI ZAO,已经成为了每个商品的既定标签,也是海外顾客认可的标志之一。

只要江南地区的纺织业不发生大问题,那么西域那边的棉农与牧珉的收入就有保障,也就不会出大事情。

虽然两地相隔数千里,甚至上万里,却是一条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关系,西域就是江南的供应商。

朱慈烺下令压低煤炭销售价格,哪怕朝廷完全不从挖煤方面获得收益,也要确保这两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像整个泡菜的纺织市场,已经变成了大明纺织商们的自留地。

不负责任地说,大明对其断供纺织品,过不了多久,当地人就可能果奔出门了……

像郑芝龙带着乡亲们去南非屯垦,前期根本无暇种棉花,得先填饱肚子,凡是开垦出来的土地,一律要种粮食。

所有布匹都是用各种矿产从本土换购得来的,正因为如此,朱慈烺才允许布匹工厂主不需要用商品折银。

朝廷将布匹收上来之后,就直接可以跟郑芝龙做易货贸易了,而且批发价还比市场价便宜一些。

郑芝龙的船队每个月都有从本土装满布匹的商船起航返回西地的,哪怕经过万里海运,其总成本也要比在当地种棉花再纺布要便宜。

当地的矿产资源可以用“海量”这个词来形容,用金属半成品来换购轻工产品,对郑芝龙来说是非常实惠的,因为不需要花现银。

郑氏集团不管需要甚子商品,只要让手下多挖矿多冶炼就行了,无非是将金属半成品兑换成所需的商品的时间长了一些而已。

为了方便郑芝龙取货,朱慈烺还下令在锡兰建立一座规模超大的物流园区,这里几乎靠近航线的中间位置。

现在每天都有多艘商船停靠锡兰港口卸货,不少对面的土邦贵族,也会乘船前来采购一些商品,好带回去做零售,从而赚取差价。

大明出产的粗布,若是批发的话,单价比印度当地的土布便宜一半,甚至更多,即便是零售,也比土布便宜两三成。

最重要的是颜色很多,多花一点钱就能选择很多图案,而且大明商人接受易货贸易,价格又公道,让土邦贵族们非常开心。

铅笔小说 23qb.net

<=12目录+书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