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历史军事>唐朝贵公子> 第446章 不首先动用武则天

第446章 不首先动用武则天

在陈正泰心里,若是仔细去分析武则天这个人,大抵就会知道,她成为赫赫有名,且心狠手辣、六亲不认的那个女皇,其实并没有什么意外。

武则天的人生之中,经历过四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在不断的塑造和强化她此后的性情。

她的母亲杨氏,本该是天潢贵胄,只可惜,等她出生时起,随着隋朝的灭亡,她并没有享受到这种家族带来的好处,反而让武家人成为巨大的负担,于是自幼便遭人非议。

而父亲的病亡,更加剧了这种情况,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们视她们为瘟疫,族兄弟们恨不得立即将她们母子赶出门墙,这一年,她才十二岁,本是一个刚刚懵懂,带着羞怯,不敢轻易离家的女子,却不得不长途跋涉,随母亲远走他乡。

此后便是入宫,宫中毫无疑问的没有受到李世民的喜爱,虽说成了昭仪,可这几乎是嫔妃中的最下等,宫中的环境本就险恶,不少嫔妃来自显赫的家族,而她一个来自阀阅并不显赫的低级嫔妃,想来一定遭受人的白眼和打压。

第四个阶段,则是她终于成为了李治的皇后,本该是扬眉吐气,这个时候,她不再面对后宫中的事,而是开始面对那显赫的贵族以及世族官宦,皇后的尊贵,并没有给她带来这些人尊敬,实际上,这些彪悍的家伙们,何止是看不起武则天,便连李治也是瞧不起的,骄兵悍将,数百年的家世,开国的功臣,天知道给武则天上了多少的眼药。

因而……大抵了解了武珝的人生经历之后,陈正泰想来也能明白,为何武则天在历史上,对于所谓的亲情,毫无在意了,在她心目中,一切都是可以利用的,她可以利用李家皇族,也可以利用武家的亲族,只要对自己有利,她会大加笼络,而一但不利,那么势必除之而后快,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这是一个彪悍女人的成长史,可若是……她的成长轨迹发生了改变呢?

陈正泰还是有点拿捏不定主意,他靠在车厢上,不理会一旁小心翼翼,带着讨好目光的武珝,此时却不禁苦苦思索。

能改变吗?

若是能改变,这个少女,或许对陈家而言,就有着巨大的用处了。

可若是不能改变,那么……这个人就是个祸害。

想想历史上武则天的手段,陈正泰便不由自主的不寒而栗!

在大唐帝国的核心里,无数的骄兵悍将,数不清传承了数百年的世族子弟,还有那聪明到绝顶,自底层上升而来的人中龙凤,这些人……统统都被她一人玩弄于鼓掌之中,但凡只要她心念一动,便可覆灭一个数百年根基,繁衍不息的巨族。她一声咳嗽,便无数人胆战心惊,磕头如捣蒜。

武珝此时不敢说话,直到马车停了,陈家终于到了。

陈正泰下车,武珝也是亦步亦趋地下来。

陈正泰回头看了武珝一眼:“你们住在何处?”

“就住在二皮沟这里。”武珝道:“这里热闹一些。”

陈正泰颔首道:“你先回家吧,过几日再来。”

武珝眼里,掠过了几分失望,却还是乖巧的颔首:“喏。”

随即泱泱的走了。

陈正泰看着那远去的背影,召了身边一个护卫来,低声道:“查一查这个人,她在二皮沟的一切底细,我都要知道。”

护卫点头。

陈家的人力,并非是取之不竭的,至少又有一批人跟着玄奘西行,陈正泰觉得这陈家更清冷了一些。

他甚至心生出了怜悯之心,是不是该招一批挖矿的子弟回来了?

不过仔细想想,自己威胁陈爱香去挖矿,这陈爱香便麻溜的跑去西域了,等有朝一日,他若是得知自己回来之后,大批的子弟从矿场里回来了,一定要吐血三升不可。

也罢。

到了次日,乃是大朝。

陈正泰清晨便起来收拾了行装,入宫至太极宫。

在太极殿里,李世民已经端坐,百官行了礼。

这等大朝,更像是从前一些朝政事务的总结,反正跟陈正泰没有多大的关系。

不过提及陈正泰的人不少,新晋网红嘛,面子还是有的。

不出意外,骂的人比较多。

大唐的人比较刚烈,这也能理解。

许多人非议的,是练新兵的事。

为何要练新兵?朝廷的禁军已经足够多了,地方上还有许多的骠骑,足以应对任何的外患和内忧。而且新军明面上还属于东宫卫率,东宫需要这么多兵马做什么?

至于招募百工子弟,更是没有道理,国家的基础来源于良家子,什么叫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就是基层的骨干都是大大小小的地主子弟,这样的人才是出身清白。

这被歧视的对象,居然也招募进入了军中,就形同于是招奴隶入伍一样的道理。

“陛下可知道牧野之战吗?牧野之战,商纣王召奴隶充实商军,结果战事一起,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于是兵败如山倒。在臣看来,非良家子从军的危害,实在太大,百工脱离了农事,和商贾一样,眼里都只是小利,他们贪生怕死,并无守土之心,以奇巧淫技为能,这样的人,大唐可以信任吗?区区一个新军,纵是只有五千人,可臣恐此例一开,大大挫伤我唐军的士气,恳请陛下三思。”

见李世民不理会。

说话的乃是兵部侍郎韦清雪,韦清雪随即看向陈正泰:“韩国公以为呢?”

陈正泰不得已只好道:“这个……要问陛下。”

韦清雪只好又看向李世民:“陛下难道还不发一言吗?”

李世民瞪了陈正泰一言:“这是陈正泰的建言。”

“可您是陛下啊,陛下乾坤独断,自有主张。”

“朕的意思是……且看看,虽然百工子弟积弊重重,可无论如何,他们也是我大唐子民,让他们从军,尽一尽守土的职责,有何不可呢?”

“这样的人入了军中,就是害群之马,非但无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还糟蹋了兵部为数不多的钱粮,甚至还会令其他军马士气低落的,良家子从军,承袭着父祖们的恩荫,他们……”

“好啦。”李世民笑了笑道:“就不要在此事上纠缠了。”

韦清雪绷着脸:“臣……”

这时,却有人正色道:“陛下,臣也以为韦侍郎所言甚是。”

众人循声看去,站出来的人相貌堂堂,大义凛然状。

只是他一出马,连李世民都露出无奈苦笑。

站出来的乃是秘书监少监,也就是陈家当初的同行魏征。

魏征这个人……这朝中的人都是闻名遐迩的,倒不是因为他喜欢劝谏,也不是因为他性情刚烈似火,实际上,此人能从当初李建成的心腹中脱颖而出,确实是个极有才能的事,李世民交代他做的事,他都能非常迅速的完成,而且能让人心悦诚服。

如若不然,一个只晓得骂人的喷子,依着李世民这样的性子,再加上他这李建成旧党的身份,此人又更非有什么极高的门第,早就一脚踹开了,何至于到了后来,扶摇直上,甚至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在第四位,远比许多功臣名将的地位还要高了。

正因为这个人能力强,而且不开口则以,一旦开口,就总能说中要害,所以李世民才对他有着敬畏之心。

此时,魏征慨然道:“人各有自己的性情,自有府兵以来,朝廷就是这样的军制,现在擅自更改,如何能够服众呢?就说军中各卫,所挑选的都是良家子中的佼佼者,这样的人,才能效忠国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而百工子弟,此前没有受过骑射的调教,也没有习武的传统,让他们从军,臣最担心的是……会令长安各卫,为之寒心啊,军中的士气,是最紧要的。若是陛下将百工子弟和良家子弟置于同等地位,难免令他们无法心悦诚服。而且朝廷花费大量的钱粮,养这么一支难成气候的军马,也过于奢靡浪费了。”

这是魏征的看法。

府兵制能流传到今天,良家子从军能够延续至今,它自然是有根源的,历朝历代,不是没有尝试过用其他人来打仗,可实际上效果都很差。

直到府兵开始流行,从南朝到北朝,人们发现了府兵往往能爆发强大的战斗力,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朝廷便与世族和地主集团们相当于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契约,即这些人给朝廷提供兵源,为朝廷征战,提供人才,而朝廷给与他们许多优待,如此一来,朝廷与良家子背后的社会基础彼此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相互利用,或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现在陛下和陈正泰此举,在魏征看来,属于动摇国本,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实在没有改弦更张的必要,制度上,只需要做一些小小的修补就可以了。

良家子们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哪怕是最基层

铅笔小说 23qb.net

<=02目录+书签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