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历史军事>替汉> 第六十七章 名为合案,实为合天下

第六十七章 名为合案,实为合天下

后世一些人认为乌巢偷袭就是官渡之战的全部,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乃是一场耗日许久的大决战。

官渡之战真正拉开序幕是在建安四年六月时,那时候袁绍就已经陆续派兵南下了。

曹操能成为魏武帝,绝不是仅仅因为他亲自领兵偷袭了乌巢,主要就是因为他在这场决战中,表现出的优秀战略意识:

在战争一开始,他先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入青州,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

又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协助扼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

在今年四月时他又亲率主力北上,在官渡阻挡袁绍的主力。

同时派钟繇镇抚关中,拉拢凉州,表刘馥为扬州刺史,恩抚东南,以此稳定西北及东南两翼。

曹操根据敌强我弱的特点,他并没有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以逸待劳以图后发制人。

这个战略部署是很优秀的,而且恰恰适用于他所面临的局势,为他将来击败袁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的成败,固然取决于最后五分钟,但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5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这就是孙子兵法里说的,以正合,以奇胜的真正含义。

也因为有这个战略部署为支撑,所以官渡之战时,其实很多能人异士是看好曹操的。

不单单是曹操内部的谋士,其他势力中的谋士看好曹操的也不少。

没有这个战略思想作为底气,以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在那里无脑吹吗?

但尽管有着这个优秀的战略思想,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的决战过程中,他还是被压着打。

没办法,实力差距太大了,这是来自于实力的无情碾压。

特别是在建安五年的八月到十月之间,曹操被打的差一点就要跑了。

回忆完前世中关于官渡之战的知识之后,孙翊慎重的做出了一个判断,

“曹公虽部署得当,应对有略,然实力不及本初公多矣,按如今情势看来,曹公随时都有土崩瓦解之态势。”

孙翊的话语中不仅点明曹操如今的处境,还点明出他看懂了曹操前期所做的战略部署。

所以鲁肃笑了,身为一个主君,能对大势有这样的认识就够了,至少足够当他的主君了。

鲁肃起身,来到孙翊背后的巨大舆图前,孙翊转身向后看去,只见鲁肃手指舆图慷慨激昂的对孙翊说道,

“此刻攻取荆州而暂不取淮南,并不仅仅是因为攻取荆州后有利于固本,更是因为此刻攻取淮南会招致大祸!”

“吴县众臣皆言此刻攻取淮南为天赐良机,因为曹公主力皆在黄河沿岸,淮南郡一地兵力不足,且无名将镇守。

从表面上看,这是天赐良机,但君侯若是真这么做了,那会大祸临头。”

“曹公苦苦在官渡与袁本初相持,此刻正是千钧一发之际,若是我军突进淮南,占据淮南不难,但然后呢?”

“曹公与袁本初相持官渡,犹如两壮汉持刃互斗正到命悬一线之时,若此时一壮汉身后出现另一手持利刃之少年,那壮汉会如何做?”

“他定会抽出一只手来防备身后少年,此壮汉本就力有所不及,又因防备持刃少年抽出一只手,两相作用之下,此壮汉必败!”

“君侯若进取淮南,拿下淮南之后,曹公听闻此事,定会回调臧霸所部防备徐州。

如此一来,没有了臧霸的阻拦,青州袁谭数万铁骑就会突破黄河防线,狠狠踏在这中原大地。”

“中原可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呀。”

“届时曹公腹背受敌,他会大败固然不假,但却不会像吴县有些臣子料想的那样,败而消亡。

曹公何等智略之人,他早已给自己留下了退路。

他命钟繇与刘馥分别镇抚西北和东南,本意是为其解除外部威胁,但若事有不谐,这就是他为自己准备的两条退路。”

“在君侯占据淮南之日,肃料想曹公主力会在官渡继续延误袁军主力。

但与此同时,他会传令荀彧西迁天子,曹公手下良将无数,袁绍虽能击败他,但他有足够的能力与兵力率军徐徐后退,退入虎牢关中。”

“虎牢关乃天下雄关,只需派一良将镇守,袁绍就算兵马无数,短时间也无法攻克。

而曹公趁此时机可以肃清关中西凉军阀,待稳定关中后,南下汉中,攻取益州。

这是曹公为自己准备的壮士断腕之策,虽会受重创,但前景可期。”

“而君侯呢?袁绍见短时间内无法消灭曹公,他就会集中兵力横扫中原,届时在淮南一地的君侯自问可能敌否?”

“淮南也是平原!”

说道这里,鲁肃的手重重的敲在了舆图上的淮南一地。

这一声敲,让孙翊从鲁肃刚刚的话语中惊醒过来。

曹操现在实力这么强,都被袁绍压着打。

若是袁绍官渡取胜,拥有河北中原两地的他,声威可以震天不说,实力更是翻倍。

而孙翊那时候只得到一个残破的淮南,还打个锤子哦。

而且孙翊知道,刘表一向是支持袁绍的,若是那时候袁绍命令刘表从荆州顺流而下攻打江东,而袁绍则从淮南攻击江东,这........

更可怕的是,曹操不败亡还好说,要是来不及撤入关中,袁绍不说占据中原了,连曹操的人才都可以全盘接收。

袁绍没有曹操英明是肯定的,但不代表他是傻子,他要是正常起来,也是一个很优秀的主君的。

真到了那一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的起来,袁绍肯定不是猪。

在心中思索这些的孙翊,脸上惊疑的神色闪烁。

他之前有考虑过这方面,但没想的这么透彻,如今被鲁肃详细说明一下,他清楚的意识到进取淮南这一事后,隐藏着的巨大风险。

此时进取淮南是一时爽,然后千古恨。

孙翊的脸色被鲁肃看在眼里,他来到孙翊身前,深深一拜道,

“若想一统天下,淮南必取,但此刻时机不对。淮南一地是曹公为江东划定的一条警戒线,逾越了,那就两败俱伤。”

“为长久计,当此时机,君侯不应进取淮南,应该快速拿下荆襄之地,增强自身实力,并且全据长江一线。

若长江为孙氏内河,有长江天险,无论官渡何人胜出,君侯都可立于不败之地。时机者,也要有实力为基础方是良机,否则那就会天下最毒的毒药。”

“君侯也不需忧虑太甚,只要此刻不进取淮南,官渡一战还是曹公胜率更大,官渡一战曹公取胜反而对我江东来说是最好的。

因为袁氏据河北一地已久,根深蒂固,且河北国力雄厚,官渡一败可能会让其元气大伤,但与曹公相比,那时袁氏的实力也不会弱于曹公。

数年内,北方还是两雄争霸的格局。那时若君侯已拿下荆襄,实力大增的同时,攻取淮南的时机也不会丧失。”

鲁肃的这些话,让孙翊也想到了历史上官渡之战的后续发展,的确如鲁肃所料。

官渡一战是奠定了曹操统一河北的基础,但不代表官渡一战让曹操马上统一河北了。

甚至在官渡一战后,袁绍还能再组织一次主动进攻,攻打曹操。

官渡一战对曹操最大的意义在于,此战极大的损耗了袁绍的实力,让袁绍的实力与其基本处于一个层面。

先前因为实力的巨大差距让曹操被打的半死,现在实力差不多了,那就是看各自势力中主君和谋士良将的能力,而这一点,曹操完败袁绍。

但尽管如此,曹操还是花了好几年时间,趁袁氏兄弟内乱的机会,才进而统一了河北,从而成为了那个此诚不可与争锋的魏武帝!

南方要想北伐成功的最大前提是,北方绝对不能统一,河北与中原不能为一个势力所有。

无论是哪个势力。

因此对鲁肃的推断,孙翊深表认同。

此刻他脸上的惊疑之色已经不见,他已经恢复了镇定。

他对鲁肃言道,“孤攻取淮南的时机不在今朝,而在曹公官渡取胜后。”

鲁肃闻言叹服,孙翊真是聪慧之主,一点就通,他朝孙翊拜道,“君侯英明。”

鲁肃已经将他心中的韬略都说与孙翊听了,不过此刻还差个汇总性的结尾,因此他来到大厅中,郑重的为他今天所论述的,说出了一个结尾:

“当今天下之势,汉室不可复兴,曹袁不可卒除。为君侯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无须自嫌,何者?

铅笔小说 23qb.net

<=07目录+书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