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都市青春>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一百九十三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求订阅)

第一百九十三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求订阅)

虽然心里面已经把这篇件稿判了死刑,但许秋本着负责任的想法,还是把对方的投稿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

可惜,并没有找到什么其他的亮点,这篇文章主要的创新之处和许秋的AM差不多——“新材料”、“高效率”、“高结晶性”。

而且,JACS期刊对正文篇幅的限制非常的严格,因此他们正文中报道的实验数据,还不如许秋那篇AM详尽。

这篇工作的第一单位是港大的一个课题组,也算是有机光伏领域中不小的课题组,通讯作者是严虎。

许秋在阅读文献的时候,也多次看到过这个严虎的名字,每年文章的产出不少,而且也发表过几篇《自然》的大子刊——《自然·光学》。

没想到居然和他们课题组的实验撞车了。

至于编辑把文章发给魏老师这边,也算是意料之中。

大概率是编辑在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到了许秋发表的那篇AM。

因为他们的投稿时间,是晚于许秋AM文章电子版上线的时间的,而文章接收之后的流程,先是作者proof,敲定最终版本,然后等待一般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文章会电子版上线,最后再等几个月才会正式发表。

当文章当进入线上版本后,其他研究者就可以从对应的期刊搜索到对应的文章,不过此时没有期、卷号,正式发表后,才会有对应的期、卷号。

许秋不禁唏嘘道:“如果没有我们这篇AM在前,他们的工作发个JACS还是没问题的。

再如果他们能早点投稿,赶在我们电子版上线前,说不定稿件也到不了我们这边,毕竟ACS和Wiley是两家公司,数据库不共通,到时候和我们的文章同时发表,也是有可能的。

可现在文章都到我们手里了,他们这工作也算废了,估计只能再改改,然后发篇二区回回血了。”

陈婉清感慨道:“我现在算是理解魏老师,为什么一直强调‘做科研讲求一个快’,科研不仅是在和天斗,同时也是在和其他研究者竞争。”

“是啊,不过也不能一味追求快而忽略工作的质量,毕竟和人斗,撞实验的情况比较少见。”许秋顿了顿道:

“我估计他们应该也同步在做一些基于PCE11的横向研究,肯定还和我们的其他工作有所重叠,要是到时候他们发现侧链调控、P3T、P5T、特殊的光吸收光谱现象,这些相关研究的文章都被我们包圆了? 他们老板会不会直接气得把这个项目砍掉呢。”

“大概率还是会撞车的? 不过我们文章都发的差不多了,和我们没多少关系啦。”陈婉清道:“他们真的是一步慢? 步步慢啊。”

许秋和学姐、学妹继续讨论了一会儿? 开始写拒稿的审稿意见。

这比大改、小改的意见好写多了,他花了几分钟便完成了? 只有短短的一段话:

“作者设计合成了一种高结晶性的聚合物给体材料PffBT4T-2OD,并将其用于富勒烯体系下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 最高光电效率可达10.16%。不过? 类似的结果已经有过相关报道了:Adv. Mater.,DOI:xxx。因此,从文章新意的角度上来看,我不认为这篇工作足够发表在JACS这样高档次的期刊上。”

然后他把写好的意见文档用邮件发送给了魏老师。

……

处理完文章审稿? 轮到非富勒烯综述的事情? 现在已经收到编辑的确切答复,可以开始动笔写了。

考虑到综述的工作量比较大,许秋和陈婉清商议了一下,决定还是按照之前写计划书的方法。

将一整个工程拆分成若干个模块化的工作,最后再进行整合。

此外? 他们还把学妹拉入进写综述的团队中来,三个人共同一作? 排名依次为许秋、陈婉清、韩嘉莹。

因为没出JCR分区的新刊在评奖、毕业审核的时候,都只能算是四区? 所以这篇文章的归属也不是特别重要。

初步的分工计划,韩嘉莹负责第二部分PDI分类材料的总结? 陈婉清负责第二部分A-D-A分类材料的总结? 许秋则负责N2200系列和其他系列材料的总结? 待第二部分全部完成后,许秋把内容整合到正文中,再讨论下一阶段的分工。

由于韩嘉莹对综述接触的不多,许秋怕她那边出问题,便在正式开工前,给她上了一课:

“引用文献的时候必须要详尽,但是在正文中并不需要把每份工作干了什么都写出来,只需要挑出对应分类小分类下的几个典型工作即可。

至于图片部分,材料的分子结构需要画一个大图,把所有涉及的材料都囊括进去。

而其他的图片,大都可以配合正文的内容,直接引用其他人工作中的图片,可以引用一整张图,也可以只引用一张图中的部分图片,这个看具体需求,最后再把这些引用的图片重组,成为自己文章中的图片。

这是综述的特殊性,不强求原创图片,不过引用他人的图片有一点麻烦,就是要获得对应的“再创作”权限。

倒也不用太过担心,这个等写好后统一在期刊公司的网页上申请就行了,大多数在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已经将这个权限授权给期刊了。

文章中的任何内容,包括图片、文字,都可以再创作、引用,前提是要注明出处,同时不用于商业目的。”

学妹连连点头,并把许秋话中的重点总结出来,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许秋在写综述之余,也做好了周一的实验规划,合成最简单的PDI-2分子,原料是苝四甲酸二酐和3-氨基戊烷。

……

周一上午。

因为上周三课题组放假回来刚刚开过一回组会,所以今天主要是补充汇报。

陈婉清把更新后的研究计划讲了一遍,魏老师的看法和许秋是差不多的,也提出质疑“设计的是不是有些太复杂了”。

不过他设计的路线合成难度虽然大,但至少还是可行的,再加上所用的原材料都是比较便宜的,因此他并没有强行劝阻。

况且,魏兴思也明白,想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自主设计合成材料是必须的,能从光电公司买到的材料,都是别人已经研究通透了的。

段云也额外又提了一个PVDF复合金属纳米线的研究思路,需要购买银、镍、钴纳米线,初期实验差不多要几千块钱,找魏老师申请经费。

魏老师大手一挥,批准了,又提点了一句:“经费已经花了不少,你要要好好做,早点做出成果来。”

“好的,好的。”段云笑呵呵的应和道,也不知道听进去没有。

组会只用了半小时便早早结束。

十点半的时候,魏兴思匆匆而来,出现在216门口。

陈婉清没有听到动静,她正在追剧,被抓了个正着,不过魏老师只看了她一眼,转而朝许秋说道:

“你那篇AEM来消息了,大改,我大致看了一下要补一些实验,邮件我转发给你了,你仔细看看,晚一点我们再研究一下。”

“好。”许秋应和了一句,还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本来他打算乘坐十一点半的校车去张疆做合成的,现在他的合成计划只好再次耽搁了。

不过,这倒是个不错的消息,意见是大改,文章最终被接收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

众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又是一篇SCI一区啊!

本科还没毕业,马上就两篇一区,两篇二区,还有若干二作、三作的文章。

而且,光从文章质量上来看,现在实验室里也只有吴菲菲能和他比一比了,她的一篇EES和一篇CM也都是一区。

但吴菲菲是两年多的工作量,而许秋只进组不到一年。

不过,倒也没人因此心生嫉恨之意。

毕竟科研这事情,组里学生相互之间都没什么利益之争。

不存在你多发一篇一区,我就少发一篇这种情况,都是各凭本事的。

其实,放眼整个科研圈子,也都是花花轿子众人抬的,大多数时候讲究的都是合作共赢,很少会闹到老死不相往来。

除非,像许秋他这种“抢”了严虎组一篇大文章,但这种算是特例,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

如果严虎的心胸不够宽广,他和魏兴思结为仇家,还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但也没有太多的影响,大不了每次投稿的时候,“不愿意遇到的审稿人”一栏里都把严虎给填进去就是了。

……

和课题组小伙伴们笑闹了一会儿后,许秋把注意力转到他AEM文章的审稿意见中。

一共有三个意见,两正一负,编辑意见:大改,修改时间:二十

铅笔小说 23qb.net

<=25目录+书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