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都市青春>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257 现在的学生,一代比一代厉害了啊(求订阅)

257 现在的学生,一代比一代厉害了啊(求订阅)

组会结束后,众人相继离去,许秋单独留了下来,和魏老师一起花了十几分钟时间,又过了一遍他自己的文章。

在讨论的过程中,许秋从魏兴思的神色看得出来,魏老师对这篇NC文章非常看重,重视程度明显超过了自己之前发表的那篇AM。

倒是不难理解,如果这篇NC能够顺利发表,那就是魏兴思在回国后第一次挂《自然》开头期刊的第一通讯作者,算是一个小里程碑式的事件。

要知道,魏兴思在国外做了十多年的研究,虽然AM、JACS这种老牌材料、化学类顶刊的一作文章有好几篇,但《自然》开头的文章,并没有一篇是一作或者第一通讯作者的。

挂二三四五六七八作者,或者第二第三通讯作者的《自然》大子刊文章,魏兴思倒是有,而且数量还不少,接近十篇。

总的来说,魏老师的科研能力可能不是顶尖,但PY功力属实不错。

NC作为《自然》的小子刊,和AM算是同级别的期刊,前者可能稍微比后者强上一线,但也不会强太多,最初给NC的定位就是回收那些冲击《自然》主刊或者大子刊失败了的稿件。

人们对NC的追捧,更多是因为它带着“自然”这两个字,就像当初《自然》期刊公司推出的所谓“NC第二”的Sci. Rep.,后来扑街到了三区,或许就是期刊名称上面没有N的缘故。

毕竟,《细胞》、《自然》、《科学》这三大顶刊在学术圈里的地位是公认的,大多数研究者都渴望能三大顶刊上发表一篇文章,这样才有机会混入学术界最上面的那个圈层。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世上大多数人是凡人,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也只是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不可能人人都能取得惊世骇俗的成果出来。

他们自认发表不了CNS三大顶刊,发它们的大子刊难度也不小,拿《自然》的几个大子刊《自然·材料》等来说,它们的影响因子和主刊差不多,40左右,甚至有的比主刊还要高,在上面发表的很多文章,影响力不见得比发在主刊上文章的差。

主刊上不去,大子刊也不行,这个时候挂着“自然”前缀的NC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发一篇NC,出去开会的时候也可以吹一波牛。

伪·大佬:“哈哈,我们课题组今年喜提了一篇《自然》的子刊。”(其实是一篇NC)

真·大佬甲:“恭喜恭喜,有空过来玩啊。”(去年刚发一篇《科学》)

真·大佬乙:“大佬,合作伐?”(今年刚发一篇《自然·材料》)

虽然别人心里上可能想着“啥子刊呀,名字都不说,一定是NC吧”,但至少面子上不会落下。

也算是鄙视链吧,能发CNS主刊或者大子刊的人,会觉得NC也就那样,不过连NC都发不了的人,连被鄙视的资格都没有,很难混进他们的圈子之中。

……

两人讨论过后,魏兴思看了眼时间,说道:“现在瑞典那边应该已经七点多了,我联系一下冯盛东。”说完,他在微信联系人里翻找了一番,拨通了一个微信电话。

许秋心说,今天可是周日哎,早上七点多,就直接给人家打电话?

没想到,二十多秒后,电话还真接通了。

魏兴思没有避讳许秋,直接开了免提。

“喂,魏老师?”冯盛东主动打招呼,说的是中文,他的声音听起来年岁不大,按照许秋的推断,估计三十多岁的样子。

“哎,冯老师,没打扰到你吧。”魏老师语气温和。

“没有,没有,我刚洗漱完,正给自己做早餐呢。”冯盛东那边的环境整体比较安静,应该是在家里或者教职工寝室中,隐约可以听到听筒中有热水壶烧水的声音。

“那就好,”魏兴思没有过多闲聊,直入主题:“我这刚给学生开完组会,我们有一个工作想冲一下NC,是Nat. Commun.那个NC,你也知道的,这期刊对机理研究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嘛,找你主要是想拜托你帮忙测一下TAS、TRPL的数据,然后写一些分析放在正文里。”

需要对方测试的主要是TAS,通过这项测试可以明晰皮秒级别时间尺度下共混薄膜内部的电荷输运情况,至于TRPL只是附带的,毕竟这两种测试需要的样品是一致的,不测白不测嘛。

“可以啊,没问题,”冯盛东语气顿时活络了起来,“近期我这边机时还剩下不少,你们把样品尽快寄过来,我亲自帮你们测试。”

虽然魏老师没有仔细说,但在学术圈里这种程度上的帮忙,基本相当于许诺冯盛东在文章中挂一个通讯作者了,当然,冯盛东的老板T?nu也可能会来分一杯羹,毕竟用的仪器设备都是T?nu名下的,而如果对方有学生参与了测试,那么该学生也会挂名作者,不过排名不会太靠前。

“那行,”见对方满口答应,魏兴思也是放松了下来,进一步解释道:

“我去瑞典前,我学生做的这个体系光电转换效率是7.5%左右,现在已经突破到8.4%了,打破了PDI非富勒烯受体领域的世界纪录,冲击NC的希望非常大,而且文章主体基本写好了,就缺你这个机理方面的研究,想着再把把工作的质量往上提一提。”

“是不是你之前在这边的时候,跟我说的那个大四本科就发AM的学生,是叫许秋,对吧?”冯盛东问道。

“没错,”魏兴思惊讶道:“我当时就随口一提,没想到你还记得。”

“那当然,想想我大四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哪里玩着呢,研二才发第一篇文章,现在的学生,真是一代比一代厉害了啊,”冯盛东自嘲般的感慨了一句:“你看我混到现在都没一篇AM。”

“你搞物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发什么AM啊,不都是PR系列嘛。”魏兴思顿了顿,说道:“对了,他现在就在我旁边呢,许秋,和冯盛东老师打声招呼。”

“冯老师,你好。”许秋客客气气的问好。冯盛东是助理教授,听起来好像和助教差不多,其实他可以带硕士生也可以带博士生,类似于博导,还是很NB的,就算通过不了六年的考核期,不能直接成为终身教职,也可以转其他教职,多干几年再评副教授也还是有获得终身教职的机会。

“你好,许秋同学。”冯盛东也热情的回应,说起来,两人还真的是同学,就是差了好多届。

魏兴思插话:“许秋,你和冯老师聊一聊样品的事情,这个要赶快落实了,把样品寄过去。”

“好的,”许秋向冯盛东复述了一遍他目前的行文思路:“开发了一种新型3D-PDI分子,涉及了三维化、稠环化、引入硒原子这三种的分子结构优化方法……”

讲述期间,冯盛东一直没有出声,许秋本来以为对方在认真听,直到看到微信弹出提醒“当前通话信号差”……

许秋内心吐槽了一番国际线路,“喂”了几声,没听到回应,便挂掉电话又重新接通,然后他从中间断掉的地方讲了一遍,着重介绍了一下TRPL测试相关的内容。

冯盛东对这方面内容也是比较感兴趣,说道:“等下我们加一下微信,你把TRPL的实验结果发给我看看。”

“好的,”许秋应和了一句,切换话题,“我们这边要准备样品的话,样品制备方面有什么要求吗?”

“嗯……”冯盛东考虑了一会儿,说道:“基片用石英玻璃片,尺寸大小不用太大,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就可以,还有就是薄膜要均匀,每个体系准备三个重复样品,样品真空密封,通过快递直接寄过来。对了,也别忘了准备空白样品。”

“石英玻璃片,1平方厘米大小,三个重复样品,空白样品,真空密封?”许秋将他刚才记住的重点,以反问的语气说了出来。

“没错。”冯盛东道。

“那样品体系呢,三代3D-PDI分子,每种都要准备单独组分和共混薄膜的吗?”许秋和冯盛东商议道,TAS对他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测试手段,他很想顺着无线电波信号去把冯盛东的技能给复制过来,但是做不到。

不过,这种偏向理论方面的技能,复制过来的主要也是实验操作相关的影像资料,重点是模型构建、数据分析方面的,也很难速成。

“嗯,这思路可行,单独和共混的样品可以很直观的进行对比、分析,而且三代分子之间也可以做相互比较。”冯盛东笑了笑道:“实在不行,你就把所有能够想到的样品都做一遍,反正多做总是没错的嘛。”

“好的。”许秋没什么问题了,转头看向魏老师。

魏兴思一直在旁听,见许秋和冯盛东已经基本谈妥,也没再废话,直接结束话题:“那今天就先这样,不耽误你吃早点了,之后有什么问题我们三个再聊。”

铅笔小说 23qb.net

<=24目录+书签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