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都市青春>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381 怎么办呢,要不要改改数据?(求订阅)

381 怎么办呢,要不要改改数据?(求订阅)

周三,许秋在魏兴思的《材料科学前沿讲座》课程上露了一面。

他和学生们打了声招呼后,就找了教室的一个角落坐下,打开电脑,继续撰写自己的文章。

这个课程的上课人数不多,只有寥寥七个人。

原因也很简单,《材料科学前沿讲座》是全英文的,从课件到授课都是用英文进行的,定位则是专业选修课。

哪怕是魔都综合大学,也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选择英文授课的专业选修课。

一方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好的英文基础,读、写的话还好一些,而听、说是大多数人的短板,毕竟英文不是第一官方语言,基本只有上英语课才会涉及到英文的听和说;

另一方面,就算英文的基础比较好,也完全可以听中文授课的选修课程嘛,没必要强行给自己增加难度。

选修魏兴思课程的学生,大多都是计划国外读研的学生,修读个全英文课程也算是提前适应一下。

另外,魏兴思在民间GPA TOOL中显示是一个“B+无限”的老师,这也为他吸引了少部分的学生。

其实最开始,魏老师是按照他在漂亮国时被给分的习惯,即按照真实的成绩打分,后来被吴菲菲给劝了回去,选择了入乡随俗,变为了B+无限。

本来全英文课程就不容易被学生选,给分如果还差的话,就更没有学生来了。

而一旦一门课程的选课人数低于3人,那么这门课就有可能会被学校教务处强制取消。

每个老师每年都有一定的强制授课时间要求,要是课程被取消了,就需要开设新的课程,开设新的课程,就意味着要面临准备新的课件等一系列麻烦的事情。

晚上,材料系的新生再次齐聚在第三教学楼3208教室里,听老教授王少先进行“学术规范教育”的课程。

这门课程,简单来说就是为同学们科普什么是“学术不端”,什么是“学术不当”。

同样是院系领导旁听,辅导员掠阵,班长负责签到,许秋身旁坐着孙沃和莫文琳两位哼哈大将。

这次没有PPT,王少先拿着演讲稿,拖着长调: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三种行为。”

“首先是伪造,包括伪造数据、资料或结果,并予以记录或报道……”

“其次是篡改,包括在科研材料、设备或过程中作假,或者篡改、遗漏资料或结果,使科研记录不能准确地反映研究……”

“最后是剽窃,包括窃取他人的思想、方法、成果或文字而未给他人贡献以足够的说明……”

“尽管学术不端行为还有若干新的变种,如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但最主要最恶劣的有上述三种。”

台下的学生们听的昏昏欲睡,一方面是王少先催眠般的语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硕士新生,才刚刚踏入科研这条路,对于这种“大道理”心里其实都大概明白。

因此,多多少少都有些不以为然:“我怎么可能去故意伪造、篡改或剽窃呢?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他们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都还是萌新嘛,没有到考验他们的时候。

假如已经在科研道路上走过一段时间,就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某魏姓课题组的许某,今年连发了N篇AM、NC级别的顶刊……”

“25岁的曹某,这都已经发表5篇《自然》了……”

“同寝室的韩某,拿了国奖,有2W块呢,我就只有一个基础的校级二等奖,才2100块……”

这时,他们或许就会转念一想: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我连个SCI三区都发不了,要不要改改数据?

抑或者是这样的情况:

28岁的张某,就已经直接博导教授了,我35岁了连个副教授都评不上……

怎么办呢,要不要改改数据?

如果上面几种都是因为眼红或者贪欲诱导的,那下面这种情况:

博士四年级,已经延毕了一年,现在一篇SCI三区文章都没有,再这样下去,第五年还是没文章,就要被退学了……

这种情况,这个博士生有可能是划水了四年,也有可能是努力过但客观上能力不足,就是出不了成果;

还有可能是运气不好,各种出意外,比如极端一点的,跟一个博导,那个博导就出事,然后四年换了四个导师,换了四个研究方向,都是做到一半就被迫放弃,自然没有成果产出。

当然,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博士生该怎么选择,要不要改改数据?

如果站在外人的角度,自然会毫不犹豫的做出选择:

不要改数据,怎么能改数据呢,我们要坚持……,弘扬……,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圈的纯净……

但如果是当事人呢?

试想一下,博士如果毕不了业,直接被清退的话,既没有应届生的身份,又没有工作经验,还浪费了五年的时间,与社会脱钩八年以上,而且人都已经30+了,如果研究的方向还是类似于有机光伏这类,短时间无法应用的“前沿科学”,那么基本上只能转行,转行也很难到太前沿的领域,读了24年的书,出来没有任何竞争力,可能在企业用工考虑上,还不如一个本科生,那么大概只能从事低门槛的行业,比如写写网文啥的……

最关键的是,30岁了,周围的人大概率都已经在魔都扎根了,房贷快还清,娃都生了俩,想想自己,就觉得怎一个惨字了得……

很多时候不怕自己混的不好,怕的是周围的人混的都好,就自己不好。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嘛。

这种情况下,选择改改数据,发SCI毕业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王少先继续讲述:

“还有一些行为是介于学术诚信和学术不端之间的,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就是学术不当行为,例如滥用同行评审特权、有损研究对象利益并对其隐瞒、有悖伦理道德的实验、故意忽略研究的负面结果等等。”

“我们魔都综合大学在学术规范(试行)中,就明确规范了不当科研行为的表现。”

“例如:不当使用科研信息,未经授权,将在审阅稿件、项目申请书等文件时获取的信息、他人未公开作品或研究计划等发表、透露给第三方或为己所用;”

“不如实披露自己所发表的学术科研成果已知的瑕疵、缺陷或副作用;”

“夸大有关学术成果的意义和作用;不当使用数据。”

“此外,还包括不当署名和非故意而导致的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等。”

许秋在下面感慨万千:“这学术不当的打击面可有点太广了……”

如果细究下来,保守估计至少有三成以上,甚至五成以上的科研人员都有过学术不当的行为。

“不当使用科研信息……”这个相对来说不是普遍现象,但还有不少先例的,这也是为什么各大课题组会防本科生、联合培养生,不让他们参加组会的原因。

“不如实披露……”这基本上是业界默认的潜规则,自己的工作在发表出去以后,肯定是要吹一吹的,突出优点淡化缺点,这是常规操作。

就比如,有机光伏领域的器件稳定性差,尤其是富勒烯领域的体系,测试出来的效率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长时间多次扫描,或者隔几天再测试的话效率就会在最高值的基础上损失10-30%,头一天是10%,过几天就是8%的效率,非常的正常。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缺点,包括效率低、稳定性差、不能涂厚膜、旋涂溶剂不环保、不能制备大尺寸器件等等,但多数研究者都不会在文章中把这些缺点全部说出来,哪怕是在引言部分,可能也只会对这些缺点进行针对性的提及。

这显然就属于“不如实披露”嘛。

“夸大有关学术成果的意义和作用”同“不如实披露……”类似,也算是业界默认的潜规则。

大多数科研方向都是短时间没什么应用价值的,但你翻翻文献,看看别人的展望部分,就会让你感觉这个领域,马上就要起飞了的样子。

还拿有机光伏为例,很多文献都会在引言部分提一句“有机光伏的一大优点是便宜巴拉巴拉……”。

但其实呢,除了早期的P3HT、富勒烯C-60这样的给体、受体材料以外,现在发展下来,给体、受体材料的分子结构都越来越复杂。

比如PCE10,PCE11,分子上面都有氟原子连接,合成难度、成本比P3HT要高出太多,另外新的非富勒烯衍生物ITIC的合成,也有五六步

铅笔小说 23qb.net

<=23目录+书签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