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都市青春>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446 明天组会上我们给魏老师一个惊喜(求订阅)

446 明天组会上我们给魏老师一个惊喜(求订阅)

周日,许秋因为前几天太过忙碌,有些疲惫,就多休息了一会儿,一觉睡到了下午一点钟才起床。

大约一点五十分的时候,魏兴思给许秋打了个电话,说让许秋到了之后去找他一下,主要是修改、投递《焦耳》文章的事情。

这篇《焦耳》工作,实验表征方面主要是陈婉清负责的,实验思路是许秋提供的,文章也是他负责撰写的。

这周许秋爆肝合成实验的过程,也是爆肝文章的过程。

《焦耳》的档次虽然不低,但许秋已经有过一次投稿经验,这次写起来就是轻车熟路,现在文章已经基本上撰写完毕。

这篇工作,主要基于“全溶液法、半透明、多彩、大尺寸、柔***件,整合了有机光伏领域将来要步入商业化过程中,几乎全部的问题。

可能只差一个环境友好型溶剂、非卤溶剂概念。

这也是许秋接下来打算做的一个小方向,用类似四氢呋喃等相对低毒性的溶剂,去替代传统的氯仿、氯苯溶剂。

他已经有了大概的合成思路,那就是通过对有机光伏材料进行分子结构改性,比如引入烷氧基等侧链,提高其在非卤溶剂中的溶解性能,便于进行溶液加工、制备器件。

总的来说,许秋现在的科研规划,是以冲击高效率为主业,顺带发表一些事关有机光伏未来商业化进程的工作,用来吸引同行们的关注和跟进,引领整个领域朝这些方向发展。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在当今的时代,前沿科技领域的行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整合一大批人的力量,才能够得以进步。

许秋现阶段能为这个行业做的事情,也就这么多了。

他作为一个先行者,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了,便问心无愧。

至于别人选择跟他走,还是不跟他走,那是其他人的事情。

另外,《自然·能源》的文章到现在还没有消息,说明大概率是又被送还给审稿人重新审稿了,就是不知道需不需要二次修改。

其实也很正常,之前许秋看到的几篇有机光伏领域的《自然》大子刊,从文章投出到文章被接收,花费的时间都是三个月甚至四个月以上的。

尤其许秋、魏兴思这两个名字在《自然》大子刊期刊那边算是陌生的名字。

等许秋吃完中饭到达材一216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实验室的小伙伴们都已经到了。

田晴坐在办公桌的座位上,略带惊奇的看了眼许秋,打了声招呼:“早啊。”

“早……”许秋解释了一句。“田晴学姐,我周六加班了。””

田晴“噢”了一声,顿时兴趣缺缺,她还以为许秋也加入了和她一样的“咸鱼党”,没想到并非如此。

许秋没再搭理田晴,也没有急着去找魏兴思处理《焦耳》文章的事情,而是先进入里间实验室中,找到正在做实验的莫文琳,打算给她安排一下工作,制备基于Y系列受体材料的器件。

不过,还没等许秋开口,莫文琳便一脸笑容,主动说道:“周五我做的一批叠层器件,效率最高达到了,正式突破14%!”

“嚯,不错啊!”许秋赞叹了一句,这也算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他现在模拟实验室中,叠层器件效率已经达到了14.5%。

不过,在现实中,这还是有机光伏领域的器件效率首次突破14%,确实值得纪念。

莫文琳扭头看了看许秋:“你好像不是很惊讶的样子嘛。”

“这是对你能力的信任啦,”许秋随口找了个理由,然后说道:“对了,等下需要你帮忙做几批器件。”

“什么器件?”莫文琳问道:“是关于叠层器件的新想法,还是这周你新合成出来的材料?”

“是新材料,Y系列受体,上周我一共开发了有四种,分别是Y1、Y2、Y3和Y4。”许秋回应道。

按照之前的命名,这些材料本来应该是叫Y3-Y6的,不过许秋后面想了想,感觉直接从Y3开始不太好,别人会问你的Y1和Y2呢,便决定把原先的Y1和Y2直接抹掉。

也就是说,现在的Y1-Y4分别对应于原先的Y3-Y6。

其中,现最佳体系是Y3,和J4匹配,在模拟实验室中的器件效率高达14.8%。

原Y1、Y2虽然贡献很大,但是在未来的功劳簿上就不会有它们的名字了。

至于原先的Y7-Y11,许秋暂时也不准备拿出来,毕竟是“改进”失败的产物,现在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打算放在效率的突破上面。

其实,也是因为团队缺人手,如果有机光伏团队的人手足够多,像原先的Y1、Y2、Y7-Y11,这些边角料也可以转交给其他人,足够让一两个人吃的饱饱的了,发一两篇AM出来,外加几篇JMCA、CM之类的文章非常容易。

“行,我帮你试一试,你打算用什么给体材料。”莫文琳点头应下,又补充道:“刚好我今天准备做一批三元体系的器件,可以放在一起进行蒸镀。”

“用目前性能最好的给体J4吧……”说完,许秋突然顿了一下,脑海中灵光乍现,嘀咕着:“三元体系……你之前有试过把三元体系用到叠层器件当中过吗?”

“没有用过。”莫文琳摇了摇头,反应了过来,说道:“你是说……打算尝试把三元体系用在叠层中?”

“没错,这或许是一个好的方法。”许秋一边在脑海中现场推演,一边表述出来:“比如……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这样的三元体系,包含一个给体材料,一个富勒烯衍生物受体PCBM,再加上一个非富勒烯受体,比如IT-4F,IDIC-4F,将其用在底电池当中。”

“这样就能够通过调控两种受体材料的比例,直接改变底电池的光吸收性能,从而改变底电池的电流密度,同时还能同步控制透射过底电池到达顶电池的光线,调控顶电池的电流密度,最终实现底电池和顶电池的电流匹配。或许这样做比原先两个都是二元体系的叠层器件,调控起来更加容易一些……”

莫文琳似有所悟的点点头:“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想法,那我下周试试看。”

“嗯,那你先忙吧,辛苦了。”许秋返回办公桌,他越想越觉得这个想法不错。

之前用两个二元体系制备叠层器件,通常都是通过改变有效层厚度的方法,来控制底电池和顶电池的电流密度。

这种方法虽然在调控电流方面是有效的,但也会让器件的性能处在非最佳的状态。

比如对某种有效层来说,100纳米左右的膜厚是最佳状态,但为了电流匹配,现在不得不将其做到175纳米的膜厚。

这样做虽然电流是保住了,但效率肯定会损失不少,比如本来有12%的效率,现在可能就只有10%了。

而引入三元体系,可以提供一个额外的优化可能性,直接对有效层内部的材料的比例进行优化,不需要对膜厚进行改变,能够让有效层的膜厚始终处于对应最佳器件性能的状态下。

想到这里,许秋也颠覆了他一直以来对三元体系的认知。

之前他认为研究者们开发的三元体系,用到的材料都是现有的材料,效率方面也很难比得上二元体系,怎么看都是在水文章嘛。

现在看来,之前的判断稍微有些武断。

有些工作看起来水,其实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它应用的地方,“灵活性”其实就是三元体系的一大优势。

如果当初把三元体系一棒子打死,估计现在的许秋也不一定会想到这个思路。

他急忙将“三元体系与叠层器件结合”这个想法用于模拟实验室中,进行摸索。

理论上可行,但具体上行不行,还是需要经由实际操作来检验。

在给莫文琳安排好工作后,许秋打开电脑,检查了一遍《焦耳》草稿正文,随后带着U盘前往218。

“来了啊。”魏兴思也没问许秋今天“迟到”的原因,而是直入主题:“《焦耳》文章写好了伐。”

“写好了。”许秋递过U盘,解释了一句:“这周我合成了四种Y系列受体材料,每种产量一克左右,现在正在让莫文琳帮忙做器件。”

“……辛苦了,辛苦了!”魏兴思眉毛一挑,听懂了许秋的暗示。

他就是搞有机光伏材料合成出身的,也在组会上看到过许秋设计的合成路线,哪里不知道一周合成出四种材料的难度,首先必须要高强度的进行合成实验,其次中途还不能有任何实验失败,运气和实力缺一不可。

正常来讲,把这四种材料合成出来就是两周的工作量,而在这种高强度的实验下,许秋居然还把《焦耳》文章写了出来,让他不得不佩服。

魏兴思不由的想起了

铅笔小说 23qb.net

<=20目录+书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