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历史军事>明末之兴汉> 112.《梁祝》后续和新式海船

112.《梁祝》后续和新式海船

在这些奴隶情绪稳定了一些后,甲一通过他们了解到了一些金州城的情况。当然,这些奴隶消息也比较闭塞,很多也只是道听途说,或者通过观察估计的,不是很准确。

金州城虽然是州城,但是因为处于满清所谓的大后方,驻扎的鞑子并不多。以前在旅顺还没有被攻陷的时候,这里还有三千多鞑子,在辽东半岛可谓重地。现在这里的大部兵力都抽调到了旅顺防备明朝水师,只剩下了八百清军。这还是因为东江军未灭,兴汉军又冒出来了,满清对辽东半岛不怎么放心的缘故。

除了这些正宗的八旗兵,还有部分阿哈和汉军旗的士兵,对于一个卫城来说这么多的兵力已经足够了。

金州城原来的汉民死的死、逃的逃,剩下的都变成了鞑子的奴隶。后来又从关内撸来的汉民中抽调了一部分在这里耕种,稍微恢复了点人气。

现在金州城包括下属的村寨,有汉人、朝鲜奴隶大概一万余人,城里就有近五千,绝大多数都是当地驻军鞑子的包衣奴才。这些汉人和朝鲜奴隶在金州开垦了近五万亩农田,为这些满清老爷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和财富。

鲁若麟想把金州也一起拿了,看中的就是金州城的这些人口,这些人口可以快速转化为新占领地区的生产力,还削弱了满清的实力,此消彼长。

按照兴汉军目前的实力,同时拿下南关、旅顺、金州问题不大,只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都会以南关为界与满清对峙,金州最后肯定会放弃掉的。不过金州离南关太近,如果满清想要守住金州必须加大兵力投入,修建城防,这就要看满清有没有这个魄力了,否则金州大概率会是一个缓冲地带。

沈老九也抽空向这几个解救出来的奴隶询问了自己家人的情况,但是这些奴隶都不知道。让沈老九非常失望和惶恐,难得自己的家人都死了吗?因此情绪非常低落。甲一安慰他说,也许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至少他们还有可能活着,只是这些奴隶们不知道或者不认识罢了,在其他地方也有可能。

沈老九狠狠的点点头,嘴里不停的说着:“肯定还活着,肯定还活着。”其实他也知道这只是一个缥缈的藉慰,给自己还留一份希望罢了。

“刑天”乙组对旅顺的侦查也比较顺利,拿到了初步的信息。现在离开战还远,军情会随时变化,后续的侦查也会持续进行。为了不打草惊蛇,兴汉军并没有在辽南继续刺激清军,而是将精力放在了内部准备上面。

在济州岛农田喜获丰收的时候,大明的一些地方同样迎来了土豆和玉米的大爆发。

济州岛的土豆、玉米在一些兴汉军合作伙伴的引进下进入了大明本土,去年还只是小规模的种植,在尝到了甜头后,今年都扩大了种植面积,得了大丰收。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这些bug级的作物展现了良好的适应性,将华夏的粮食亩产生生拔高了一大截。

各地的地方官已经将此种情况当做祥瑞上报了朝廷,朝廷开始的时候是不相信的,以为是地方官虚报政绩。不过有实物呈上,加上一些高官的亲友写信证实,朝廷最终才相信世间真有如此奇物。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两种东西并不挑地,山地、丘陵等不适合小麦和水稻的地方都能种。正在为国事焦头烂额的一班阁老们遇到这种喜事如何不大张旗鼓一番,报喜的折子堆满了崇祯的案头。

有些人哪怕拼尽全力也只能收获失败,比如崇祯皇帝。比起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他是最可怜的。

崇祯既不是荒淫无道,也不是好大喜功。相反他本人相当节俭,也不好女色,非常勤政,有一颗壮志雄心。老实说,在个人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上比他的绝大多数前任都强的多。如果是生在太平年间,不说中兴,起码维持国事不衰应该还是可以的。可惜他生在了王朝末期,大明的很多问题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除非是大毅力、大智慧、大气运者,否则很难挽天倾,而崇祯恰恰不具备这些素质。

不是说崇祯不聪明,能够在帝王的位置上坐了十七年,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绝对不是一个蠢蛋,那就只能说他接受的教育是有问题的。

当初他哥哥做皇帝的时候,他被一帮文人传授了满脑子的道德文章,因为不是法定的帝国继承人,屠龙术啥的就更加不要想了。生性纯敏的崇祯在人生观树立的年纪里,身边都是一群老夫子,没有人告诉他如何治国、如何用人、如何理财、如何掌控朝堂、如何使用手段驾驭臣子,总之文人们只是告诉他要做道德君子,亲贤臣远小人,至于其他的,啥也没学到。

靠道德文章就可以治理好国家吗?历史上凡是有所成就的皇帝都会告诉你那是扯淡。所以崇祯是越做越错,越错越做,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临死前才醒悟过来。那些他信任的臣子呢?都在等着换个东家继续享福呢。

崇祯在收到内阁的折子后,也是大喜过望。大明为什么这么多造反的?还不是因为没有吃的。人一旦饿肚子,那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大明天灾人祸不断,崇祯年纪轻轻头发都愁白了,对于不断恶化的国事有种深深的无力感。他努力想要改变现状,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到如今他对各种坏消息已经麻木了,即使是好消息也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内阁是他为数不多还能保留一些信任的地方,只因为他们是百官之首,还要点脸的。

所以对于土豆和玉米的事情他格外上心,特意把内阁都叫来问话。面对崇祯难得的笑脸,阁臣们也是分外高兴,向崇祯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只要大明大力推广土豆和玉米,一亩收成就可以养活一个人,而且以前的山林、荒地也可以变成农田,天下百姓将再也不愁没有吃的了,反贼没有流民的加入终将灭亡。当天下重新安定后,朝廷的粮仓将再也不愁没粮食装了。

崇祯被阁老们说的心摇神晃,也是一脸的迷醉,详细询问了土豆和玉米的来历。首辅张至发早有准备,将土豆、玉米最早由海外夷人带到大明外海,再由爱国义商带回大明。并亲自培育成功,方才开始大面积推广,这才有了大明各地喜获丰收的情景。

崇祯也是一脸满意,说一定要大大奖励这名义商,国朝赏罚分明,不能寒了义士的心。并责成内阁在天下推广土豆、玉米,使得百姓不再有饥馑之灾。昭告天下,凡种植土豆、玉米得力之臣民都将有厚赏。

内阁自是大呼皇上英明,拿着一堆崇祯的赏赐笑容满面的出了宫。

至于土豆和玉米的推广,内阁确实下文各地大力推广、安置流民。但是如今大明朝的政令在地方的执行力弱的不行,收钱的事情干的绝对是热火朝天,甚至超额完成任务都有可能。花费心力治理地方,那真的就是走个过场。推广土豆玉米、安置流民的前期费用谁出?朝廷分文没给,地方上的钱财早就进了各级官吏的腰包,想要他们吐出来那是比登天都难。

除了一些正直的、有想法的地方官确实在想办法寻找土豆、玉米的种子在治内推广,而更多的人则是选择观望。没有官府的扶持,那些大地主们就自发的行动起来种植土豆和玉米。近些年粮食的价格一路高涨,多收获些粮食总是没错的。有实际的经济利益驱动,土豆和玉米的推广还是在慢慢铺开。

但是这些区域主要还是集中在南方,这里的环境相对还比较安定。虽然土地被集中在权贵们手中,但是百姓们辛苦些还能活命,生产秩序还保持着稳定。即使土豆和玉米得到了推广,真正受益的还是那些大地主们。佃农们哪怕收获的再多,大头始终归了地主,佃农们无非是从快要饿死变成勉强度日。而且华夏人的饮食习惯不是一下就能改变的,土豆和玉米始终不是主流,用来度荒还是不错的。

北方就不一样了,战乱和饥荒已经将秩序破坏的非常严重了,即使有人想要安心生产,流寇和鞑子必定不会让你如意。劣币驱逐良币,致使更多的人被逼走上了流寇的道路。除非朝廷能够一次性拿出海量的粮食赈济灾民,并派出强兵打击流寇,否则很难恢复生产。

流寇就好比蝗虫,吃光了一个地方就去吃另一个地方,除了杀人就是抢劫,根本就不事生产。不过他们也消灭了当地的权贵势力,将地方洗为白地,为以后政权重新分配权力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改朝换代时的基本操作,旧的权贵势力成功将自己玩死,新的权贵阶层诞生,利益重新划分,开启新的轮回。

再坏的秩序也比没有秩序强,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土豆和玉米在北方的推广非常艰难,这些东西如今的价格还是很贵的,主要是准备用它们当种子的。但是因为饥民太多了,战乱也严重,不少珍贵的种子直接沦为了食物,连种到地里的机会都没有。加上道路不靖,消息不通,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土豆和玉米的事情,希望通过玉米和土豆改天换地只能说想的太简单了。

当一个国家的统治阶层腐朽堕落了,社会秩序崩溃,再好的资源也无济于事。昔日的苏俄强大吧,拥有的资源在世

铅笔小说 23qb.net

<=12目录+书签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