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历史军事>洪武年间小神医> 第五百二十七章 剿贼

第五百二十七章 剿贼

后世的教学体系虽然备受诟病,但却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正是陈松所希望的。

陈松甚至可以保证,如果将后世的那种教育制度加以改进,带到明朝这个时代,如果能够放任自己,让自己控制管理运行上几十年,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很大的不同。

后世的教育制度可能不是最先进不是最合理的,但却是效果最好的填鸭式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当中记住他们所需要学习的知识。

然后再用他们的掌握情况来进行考试,进一步的去取优汰弱。

将掌握好的学子放入高一级的学校,再进行教学,可以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记住他们应该记住的知识。

科举是儒家理学的根本,想要让新学也成为朝廷的根本,那就必须将后世的教育制度拿出来,和科举形成对立。

陈松带着朱元璋,在学校里面转悠着。

离开的时候,陈松送给朱元璋一个礼物。

这是一个小型蒸汽机车,差不多就是后世的那种大可乐桶那么大,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模型,虽然不能自主运动,但该有的东西都能看见。

朱元璋非常高兴的将这个东西收下,笑呵呵的坐着马车离开。

朱雄英就坐在他的旁边,手中拿着陈松送给朱元璋的那个蒸汽机车模型。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手中的模型,心里忽然有了其他的想法。

“蒸汽机车必须要在铁路上跑,那为什么不能减小蒸汽机车大小,让它也能拉着马车跑呢?”

朱元璋没来由的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朱雄英有些茫然。

朱元璋之前,几乎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现在怎么能突然说出这些话呢?

朱雄英有些疑惑,他看着朱元璋,问道:“爷爷,您怎么会这样想呢?”

“俺也不知道为何,看到你手中的那个小东西,忽然就想到了这里。

俺觉得俺的那个想法也不是不行,将那个蒸汽机车弄得小一些,重量弄得小一些,拉着马车跑也不是不行!”朱元璋若有所思的说道。

“嗐,俺就不掺和这种事情了,行与不行也不是俺说了算,这种事情,只有你老师来做才最为合适!”朱元璋忽然又自嘲的说着。

……

朱元璋的马车停在了皇宫外,文武百官们也各自回到自己的衙门。

处理政事朱标,在得知朱元璋他们回来之后,就将朱雄英叫到了自己那里,询问了一下今天所发生的事情。

最近这几年,朱元璋将手中的权力下放了很多。

很多事情都交给了朱标去做,像什么哪里要赈灾,哪里又有了灾害,哪里的粮食又歉收,这种事情全部交给了朱标管理。

除了一些必须的军国大事或者军事上的事,还由朱元璋自己亲自掌控之外,其余能交给朱标的,大部分都交给了他。

和历史上那些把手中权力看得死死的皇帝不同,对自己的儿子,朱元璋非常放心。

朱标问清楚了事情,就让朱雄英离开了。

在现在的东宫里,朱雄英自己有一个专门的院子。

……

回到家之后,陈松按照后世的交易制度,开始书写奏折。

奏折非常繁琐,一个晚上根本不行。

陈松在书房当中点着蜡烛,挑灯夜战。

朱静安提着一个食盒走了进来,香味从食盒当中飘散出来,让陈松食指大动。

“夜现在已经这么深了,早点休息吧,不要在这么熬夜了,再这样熬下去对身体可不好,虽然你是个郎中!”

将手中的食盒放在旁边的桌子上,从里面端出一碗粥,和几碟小菜。

陈松端着碗,就这面前的这几点小菜,舒舒服服的喝着粥。

“有些事情不是我愿意就能行的,这是陛下安排下来的差事,最起码也要赶在明天下午之前,将奏折送上去,此事事关重大,不能有任何耽搁,你先睡吧!”

喝完粥,陈松将碗又重新放进了食盒。

朱静安说了一些劝告的话,提着食盒离开。

夜深人静,陈松将自己的构想全部写在了奏折上。

在他的计划里,先以直隶为基础,每个县设置小学,小学学生,从社学中挑选。

每个府,设置中学,中学生,从小学生中选拔,采取考试制度。

通过的,进入中学学习。

小学学制五年,中学学制五年。

新学学堂会改名大明大学,每年六月中旬,会举行大考,毕业高中学生都可以进行考试。

能考上的就进入大学学习,考不上的,要么提前毕业,要么接着再考。

陈松没有要求考大学时的此事,所以大概率,凡是考不上的学生都会一直考。

考上大学之后,没有具体的学习时间,三年起步,上不封顶。

按照正常情况来看,四年基本上都能毕业。

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加上大学四年,这就是十五年的时间。

看上去似乎要比传统科举所说的十年寒窗苦读要多,但仔细算下来,比传统科举要好很多。

传统科举,基本上是三年一考。

也就是说,考生每三年才有一次机会。

这次考不上,就只能等下次了,就只能再等三年。

考中进士的人,基本上都在三四十岁左右,少年登科之人少之又少,几乎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能考中进士的人,哪一个不是苦读十几年的读书人?而且,传统科举,读书时间并没有一个明确限制。

你读书三四年能考上,那你就只用读三四年的书,你读书十几年二十几年才能考上,那你就要读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书。

换算下来,在时间成本上,陈松所创立的这个制度要优于科举。

参加科举是有身份要求的,必须是良家子,至于那些贱籍匠户商户,根本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陈松创立的这个制度,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影响,只要你是大明人,不管你的身份是什么,只要愿意,都能够进行学习。

这样一来,范围面就要比传统科举广得多。

这种区别还不是陈松故意要这样整,主要是因为两个学派所面对的问题不一样。

儒家理学看上去更像是工具一样,主要是一个敲门砖,是参加科举的一个工具,朝廷所需要的官员有限,所以就会卡人数。

但新学不一样,如果想要让大明进行一次工业革命,那么就需要海量的人才,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就是由大量的人才堆积而成的,可不是嘴皮子动动就能行。

所以陈松不得不降低入学标准,招收大量的学生,以此来维持住基本盘。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陈松一夜未睡,第二天下午,终于将奏折交了上去。

朱元璋在第一时间就将陈松的奏折拿了出来,上面的很多理念,朱元璋看的不是很懂,于是就将自己的大孙找了过来。

朱雄英跟着陈松学习了这么多年,自然对陈松的一些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

朱雄英站在朱元璋的身旁,朱元璋看着奏折上面的那些内容,时不时向朱雄英询问。

恰逢此时,朱标带着几份地方送上来的奏折进入了御书房。

他看着正在忙碌的爷孙两人,将手中的奏折放在朱元璋旁边的桌子上,就静静的站在一边看着。

朱元璋看得非常入神,甚至都没有察觉到朱标的到来。

“原来是这么回事,俺明白了!”

听着朱雄英的讲解,朱元璋终于明白了。

把手下的奏折放下,看到了,站在自己旁边的朱标。

“怎么了?有什么事情吗?”

朱标指指放在桌子上的那几封奏折,说道:“广州府那边又上奏折了,说陈祖义这个家伙,又开始不安分,准备骚扰大明海疆!”

朱元璋一听这话,眼神一凛,杀气涌动。

将桌子上的奏折急忙拿起,认认真真的翻看。

看到最后,狠狠的将手中的奏折拍在了桌子上。

“这个该死的陈祖义,简直就不是爹生娘养的东西,之前抢了那么多,现在还不知足,还想抢,他真的以为大明还是之前那个样子吗?

简直愚蠢可笑,愚不可及,既然他这次要来,那就让他好好尝尝其中滋味。”

朱元璋冷笑几声,看向站在身旁的朱标,“去给汤和下道命令,明天早上之前俺要见到他,让他速速进宫!”

“遵旨!”

朱标后退着离开。

朱元璋的目光看向西南方向,杀气腾腾,“既然你这次执意要找死,那俺就只能如

铅笔小说 23qb.net

<=13目录+书签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