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历史军事>大汉第一太子> 第0377章 平壤生产建设兵团

第0377章 平壤生产建设兵团

如果说屯耕制,是封建时代特有的产物,那兵团制,或者说生产建设兵团,无疑便是后世新时代,在封建屯耕制,尤其是‘军耕’制的基础上,改良、改进得来的成果。

至于其本质,也并不很复杂:为达成巩固边防,发展当地经济,安置边防人员的目的,而组建一种半军事化组织和社会经济体系。

说的更直白些,便是屯垦戍边、寓兵于民,平时搞生产,战时能打仗。

实际上,这种‘屯耕戍边’的原始版本,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曾屡屡被封建帝王推行。

如历史上的汉文一朝,《尚书》博士晁错便曾上表请求‘徙民实边’,用一部分罪犯、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

到了汉武帝时期,名将赵充国也曾向汉武帝建议开展屯田;汉武帝也采纳了他的建议,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

但相较于改良版的生产建设兵团,这种原始版本的‘屯田’,目的却非常简单:为减少后勤补给的难度,让前线部队就地生产、耕作,以求在军粮方面达成自给自足。

换而言之,这个时代的屯耕,基本都是‘生产兵团’,而非‘建设兵团’。

至于历史上,汉文、汉武祖孙二人为什么只施行这种‘生产兵团’制,而不顺带上‘建设兵团’制,其原因,也不外乎两点。

其一:时代的局限性;

其二:生产工具的缺失,以及超低的性价比。

——生产建设兵团的本质,是将‘生产建设’和‘边防’这两个毫无关联的职责,相加于同一个群体、组织所得的产物;

但在历史上的汉文、汉武时期,这种坚固边防和发展的组织群体,却并不具备后世新时代那般的超高性价比。

汉文帝时期,北方边墙虽然也属于汉室版图之内,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建设必要性,但国家财政收入的缺失,却使得当时的汉室根本不能兼顾‘建设’和‘边防’;

而在二者的抉择之中,相较于成效缓慢,且相对不那么急迫的‘建设’,显然是连年遭受北蛮抢掠的‘边防’问题,更需要迫切得到解决。

而在汉武帝一朝,经过文、景两代君王的励精图治,汉室虽然大幅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但屯耕的目的地,也从汉室北方边墙,变成了与汉室隔着一整个河西走廊的西域。

如果单从‘有没有能力办到’的角度去看,武帝时期的汉室要想在西域设置合生产、建设、边防三位一体的生产建设兵团,显然并不存在太大的难度。

但在这个问题上,汉武一朝的朝臣百官,却考虑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性价比。

屯耕,是为了边防;生产,是为了让边防部队自给军粮;建设,则是为了将当地,营造成华夏‘自古以来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是在汉室版图核心部分,这种结合生产、建设、边防为一体的屯耕方式,倒还能说具有不错的性价比;

但在西域,在那样一块远离汉室核心版图数千上万里的‘飞地’,去砸锅卖铁搞建设,显然就没有那么高的性价比,以及必要性了。

当然,如果汉武一朝,汉室彻底占据了西域,将西域正式纳入了汉室版图,那在彻底拥有这块土地之后,搞建设倒也无可厚非;

只可惜,在卫青、霍去病这接连两张ssr绝版红卡之后,武帝刘彻,却抽到了一张同样‘稀有’的典藏版废卡:贰师将军,李广利······

当然,除了历史上文帝朝的‘搞不起’,和武帝朝的‘没必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使得生产建设兵团这种先进的体制,并没有出现在华夏大地。

时代的局限性。

无论是文帝朝的文官晁错,还是武帝朝的名将赵充国,其上奏请求屯耕的目的,都并不是从国家、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是单纯的从军事角度,想要为当时的汉室解决燃眉之急。

——文帝一朝,‘休养生息’依旧被奉为国家大政,但边墙的连年不稳,却让汉室无法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汉室内部的与民更始之上;

所以晁错提出徙民实边,只是为了巩固边防,顺带让边防部队自给自足,不要破坏其他地区的国力积攒速度。

至于武帝一朝,虽然在卫青、霍去病之后,汉室取得了极大的对外战略优势,但二人之后的汉家将帅,却出现了明显的人才断档。

无论是贰师将军李广利,还是被司马太史奉为‘国士无双’的李陵,都并没能从卫、霍二人的手中,接过汉室军方的大旗。

最主要的是:相比起卫、霍二人‘打到哪吃到哪’,非但不用太多后勤保障,反而还能捞数十上百万牛羊牧畜回来的‘持家有道’‘一本万利’所不同,汉室在这二人之后的对外战略目标,几乎都变成了拿粮食砸、用人命堆。

对外战事连年不利,国内又怨声载道,府库压力巨大,便是武帝,也曾一度萌生出‘见好就收’,等下一个卫、霍出世,再图谋北方战略的打算。

但赵充国为首的一干将领,显然并不愿意放弃当时,汉室已经取得的巨大战略优势,以及触手可得的建功立业的机会;

所以,赵充国请求屯边,也就应运而生。

——赵充国说:陛下,已经打到这个份儿上了,不能就这么作罢呀!

武帝说:我也不想作罢,但你们这些年一点成绩都没有,朝堂却还要源源不断的给你们送粮食,府库遭不住呀?

赵充国不死心,便说:既然这样,陛下何不在西域屯耕,让前线将士自己种粮自己吃?

不用给前线发粮食了,府库,不就没那么大压力了吗?

就这样,碍于国内舆论和府库压力,又不愿就此放弃的武帝刘彻‘从善如流’,接纳了赵充国的建议,正式开始在西域屯耕。

但屯耕归屯耕,生产归生产,‘建设西域’的预想,却并没有出现在任何人的脑海当中。

或者说:汉室当时对西域的掌控力度,以及国内愈发抗拒战争的舆论,远不足以支撑汉室‘建设西域’。

再后来,贰师将军李广利也步‘国士’李陵后尘,判汉投胡,武帝刘彻万念俱灰,晚年一封轮台罪己诏,算是将崩溃边缘的刘汉社稷强行拉回,却也宣告了汉室‘西域战略’的全面失败。

而相较于历史上的文帝屯耕北墙,以及武帝屯耕西域,如今在刘盈领导下的汉室,却有几个极为重要的优势。

首先,自然是刘盈的存在,让一切‘时代局限性’,都失去了在汉室影响华夏民族的可能。

作为后世来客,刘盈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视野,足以让汉室在每时每刻,都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之上。

——最起码,也是走在一条相对不那么错的道路之上。

其次,则是相较于历史上的文帝时期,如今的汉室财政状况更为健康;相较于武帝后期的舆论环境,如今汉室又并不存在任何‘反战’的声音。

当然,最主要的是:比起远在‘天边’的西域,朝鲜,就位于燕国以东,与汉室版图核心直接接壤。

在这一系列‘优势’之下,在朝鲜半岛建立华夏史上,乃至人类史上的第一个生产建设兵团,就成为了刘盈的不二选择。

首先,朝鲜半岛‘三面环海,一面邻汉’的地理特性,使得当地的边防任务,并没有燕北、代北那么艰巨;在戍边的同时兼顾生产、建设,并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其次,便是刘盈后世来客的身份,让刘盈对朝鲜这块沃土有万般笃定:这里,不是贫瘠的草原,不是漫天黄土的河西。

这里,是一片被深埋于冰雪之下的无尽黑土!

如果通过几十年的建设,让朝鲜也成为继关中、巴蜀之后,汉室又一大粮食生产区,那无论对于汉室的北方战略,还是对汉室内部的土地、阶级矛盾缓和,都将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最后,则是刘盈在粮米官营之后,摸索出来的一套施政理念。

——推行政策,是需要试验的。

直白的说:生产建设兵团,并不是刘盈为朝鲜半岛准备,而是为燕、代、上等北方边墙区域,准备的‘万世之策’。

毕竟武帝刘彻的历史经验告诉刘盈:汉或许能一直强大,但卫、霍却并不会永远存在;

在王朝强大,又有卫、霍撑着场子时,汉室自然能达成‘北出长城三千里,使胡虏不敢南下牧马’的成就。

但在失去卫、霍,王朝又不再强大的时候,汉室也需要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体制,来保证北方地区的边防事业,不会因为失去卫、霍这样的千古奇才,而被北方游牧民族肆意践踏。

所以,在朝鲜推行生产建设兵团,只是刘盈的第一步。

第二步,便是通过总结经验,得出更完善、更符合当下时代的‘汉室版生产建设兵团’,并将其全面应用到整个汉室北方边墙区域,让汉室具备‘就算没有卫霍,也不会再因边防问题而发愁’的能力。

铅笔小说 23qb.net

<=03目录+书签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