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玄幻奇幻>带着农场下凡尘> 133 先下手为强

133 先下手为强

听闻有布告公布了稻田养鱼的技术,京城、大兴、宛平、通州等城门外全是抄写的家仆、书生。

石仲魁本来就极大的名声,一下子变的更加炽烈起来。

而且他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六元魁首,又兼着钦差差事,绝大部分人根本不怀疑真假。

不过石仲魁着重写下的风险,也让很多家中稻田并不多的中小地主们不敢轻易试试。

只想着反正他石仲魁有钦命,肯定会全力以赴。

而且最大的问题还是水源,更多家中有麦田的地主和官绅们,最希望的还是石仲魁能扩大京畿周边的水源。

让更多农田得以收益。

而且等上一年,等石仲魁再次推广成功了,那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随后石仲魁直接去了工部。

------

大概是崔和忠说上门堵刁德兴的话,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城衙门。

这次来工部时,看门的小官小吏的态度,明显比户部那群人要热情很多。

而且还第一时间见到了左侍郎邹恒毅。

随后有过些交情的屯田司的郎中高永民,也被邹恒毅直接叫到自己的官厅作陪。

等石仲魁拿到工部要求屯田司配合他的正式公文,和高永民一起离开,高永民这才笑着道,“没想到伯谦还真的来了屯田司。

只是让本官没想到的是,你一入官场,就是从六品,更一举夺下六元魁首。

实在是可喜可贺,又让人嫉妒和感叹啊。”

石仲魁拱手道,“下官能有今日,还得多谢大人提携和爱护。”

高永民忙摆摆手,“本官可没那么大的本事,就连你老师于如松,师祖庞先生也不敢说你这个六元魁首是他们教出来的。”

石仲魁明白高永民这话的意思,连中六元更重要的还是运气和时机。

甚至哪怕是状元,更多的还是运气和实力一样重要。

有了高永民的支持,石仲魁很容易拿到了屯田司名下所有稻田的资料。

看完之后,又命人把已经在屯田司任职几个月的薛金平,叫到了京城里询问了一番。

这才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历朝历代屯田,一是解决军需,二是开荒、三则为了利用军屯,就近镇压民乱。

古代能吃饱的士兵,战斗力和士气基本上都不会差。

等运河开通之后,也出现了专门为承担漕运等差役而设置的屯田。

大周立国之初,京畿之地的屯田,名义上为一为京城十万兵丁提供军粮,二则农闲开荒。

百年过去,开荒的效果确实不错,但屯田司手里拥有的良田,别说满足十万正兵的口粮,就是让3万屯田兵自己吃饱都越来越难了。

不是屯田司手里没农田,实在是但凡开发出来的荒地变良田后,先是户部会以天下农田和赋税都归他们管为由,要走一部分。

然后勋贵、官员们,也会人上下其手给吞没一部分。

最后则是皇庄,甚至皇庄就是吞没这些农田的最大黑手。

昆明湖周围至少有1万亩的稻田,就已经被皇庄拿走了管理权。

而且开国之初,一兵丁分50亩地,到了现在也只能维持住一人7亩左右。

收获的5成粮食上交,加上还留在屯田司手里的21万亩农田,基本上都是中田、下田,亩产平均一下只有1.2石左右。

也就是说交完粮税后,屯田兵到手的只剩下4.2石粮食。

504斤粮食养活一个成年兵丁没问题,甚至比一般的雇农收入都要高。

但娶妻生子后想养活一家子,根本不可能。

唯一的好处就是屯田兵不需要服徭役。

不过这只是平均数字,也就是说必然会有比例不小的屯田兵,连4.2石粮食都收不到。

这些人的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艰难,所以说是屯田兵,其实早已经沦为了官吏的私奴,赚取一点口粮而已。

好在大周屯田和明朝卫所制度还是有些不同的。

屯田兵每户只要出一个男丁接替父辈,去当屯田兵,其他的男丁并不用一直被限制在屯田司里。

石仲魁听完薛金平的讲述后,不由皱眉起来。

好在自己不需要实地去考察,也不需要管麦田。

大兴土地爷早就整理好了那边6万亩农田的资料。

剩下的15万亩,虽然全都在宛平县,可日夜游神还是告诉了他不少真实的数据。

两地加起来差不多有1.6万亩稻田。

还有一万亩在昆明湖周边,这部分的稻田到不用他操心,宫里的太监们会管着。

而且根本不打算让他去实地看看。

而这部分稻田因为水源充沛,也成了最上等的稻田。

种稻子说白了还是水和肥。

古代大水灾之后,一部分土地隔年的粮食往往会增加一些产量,就是因为大量泥土从河道里冲上岸。

而河泥一直都是非常好的天然养料。

当然同样会有一部分的农田因为水土流失,而变的更加贫瘠。

既然还兼任着河道疏通,石仲魁不免把主意打到河泥上的同时,又让柳鱼儿去寻找地下水源。

柳鱼儿的修为虽然才练气三层,但她怎么说也是水里的精怪。

不能移山填海,但找找水源,甚至地下河还是能做到的。

在大兴所有能抵达的水系转悠了一圈,柳鱼儿倒是发现了好几处会产生涌泉的地下河。

不过,想让地下水自己涌上来,还的花费不小的人力去改造一番。

倒是宛平城,也就是现在的房山内,找到不少自喷泉。

石仲魁仔细想想,未来天朝京城周边的湿地公园可不算少。

只是想从的大片、大片的芦苇荡和森林中把水引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私人做不到,官府看着要先出一大笔银子,而且好些年才能看到效果。

那些流水一样的县官,哪里肯为后来者铺路和谋福利。

甚至柳鱼儿还在京城北边发现不少,只要改造一番,出水量不小的山泉。

这下从刁德兴手里敲诈来的一万但粮食,就有了大用处。

只要他愿意,每日一斤口粮招募几千流民都没问题,而这一万但粮食,也足以支撑两三千人一年的消耗。

但仔细想想后,石仲魁还是决定去屯田司招人。

京畿那么多官员,都无视散落在周围的上万流民,自己要是把这些人全吸引,汇聚起来。

不仅在打文官的脸,皇帝肯定会第一时间派兵,把流民驱散开。

这反而会害了很多人。

毕竟从京畿四面八方汇聚过来,说不定就得走一、两天。

这要是到了地方却没吃的,又面临着官兵的驱赶,很多流民肯定再也撑不住。

石仲魁也不是圣人,没那么伟大到,为了别人而损害自己。

骑着马,带着二十个从缮国公府选出来的青壮,绕着京畿转悠一圈,实地考察做做样子。

心里却早已经通过柳鱼儿、大兴土地和日夜游神的讲解,对京畿水系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绣衣卫倒是想保护他出城,但石仲魁却不敢真让他们跟着自己出京城。

回来后他就决定把钦差官署,放在宛平城屯田司农田所在地,自然形成的小镇里。

大兴那边倒不用他担心,于洪高和土地都会盯着。

自己待在宛平城,不仅是因为就近好盯着,薛金平也在宛平屯田司任职,而且小镇里最大的文官也才从六品县令。

至于屯田武官,石仲魁虽然不会无视,但想找他们麻烦,却很容易。

可以说自己把钦差官署放在小镇里,那就是土皇帝一样的存在。

耗费两天时间,把宛平屯田司大大小小官吏全见了一遍。

石仲魁虽然早预料到自己的到来,可能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

本打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管屯田,而不管其他事。

有了成绩自己好交差,回翰林院当清贵翰林,屯田司大小官吏和武官也能跟着,得不小的好处。

却没想到有人借着这些官吏全来了钦差官署,居然相互勾结起来。

要不是早拍锦毛鼠盯着,自己被算计了,都不一定知道。

当初工部屯田司的郎中高永民,就在武官和管着屯田的勋贵手里吃了亏。

石仲魁心里暗恨,既然有人想先动手,那就怪不得自己了。

当天夜里,薛金平坐立不安的坐在钦差官署的后衙,看着站在书桌边慢条斯理写着奏折的石仲魁。

好几次想开口,最终还是强行压了下去。

随后目光看向一身书吏袍,却没被石仲魁收入钦差官署中,真正当个书吏的薛蝌。

胥吏用现代人的说法,差不多就是警察、办公室文

铅笔小说 23qb.net

<=07目录+书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