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玄幻奇幻>片段人生:开局四合院> 第42章 殷虚商氏

第42章 殷虚商氏

第42章 殷虚商氏

商榷闻言也站了起来,一脸的惊诧,“殷虚商氏!”

商榷也是读过史书的,知道此界名为中大陆,发源于河套郡。

殷虚商氏就是从河套郡走出的部族之一,承上古人祖之祀。

三千年前,殷虚商氏、连山隗氏和冀州百濮氏三分天下,同时建立大殷国、大连国、大冀国。

据《大殷国史》记载,大连国与大冀国均于两千年前消逝于天塌之难。

唯余殷虚商氏建立大殷帝国绵延三千年,被喻为人族正统。

一千多年前,建镐姬氏以商王无道,残害忠良为由,号召其他十七路诸侯王起事反殷,分疆裂土。史称十八子乱政。

后经二十余载战乱,建镐姬氏建立大成国,改都城镐京,代商氏而主天下。

然而,姬氏当权也不过才三百余年。

只因当年,其他十七路诸侯王在姬氏建国时皆出力不少。

姬氏之祖又多许好处,允诸侯王辖地自治。

姬氏开国之君,建国后始终未能收敛王权,致使各诸侯王权利过大。

形成王权积弱而诸侯势强的格局,这才有了后来,连延近七百余年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乱。

而在七百余年的战乱中,十八路诸侯国此消彼涨,锐减成十国,而各国百姓更是十不存一。

若非一百年前“仁圣”庄轲,促成十国会盟,消战于文,只怕这天下还在纷争之中。

商榷没想到自己随意一穿,竟然还是个王族之后。

而且就算过了一千多年,世人依旧认为殷虚商氏才是人族王室正统。

就连《国礼》也这般记载。现存的十国王室更是以殷虚商氏旁枝后裔自居。

让建镐姬氏及大成国都成了笑话。

只是自大成国建立后,殷虚商氏就举族消弥,难寻踪迹,没想到竟然会隐于源溪村这种偏远小落村。

可,若是这样的话……

他此生唯愿闲时看庭前花开花落,坐时观空中云卷云舒,偶尔背背《论语》等经典装一装逼,真没有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

商榷觉得他离自己的梦想是越来越远了。

“殷虚商氏祖训:殷虚商氏兴族不兴国。”

……

突然转变的身份,让商榷有些懵。

但这种懵也只是一时的,一夜过后就什么都不剩了。

族老们究竟在一起商量了什么,商榷不知道。也没用精神力去探查。

人生就应该是这样,充满未知才会精彩。

族老会之后,商榷院外,靠近村里的那一侧划出了一片地。

里正说那是给商榷垒石壁刻《三字经》用的,还请来了县府的石匠。

石匠给出了两种方案。

一种是用黄泥浆把石壁垒起来,再贴上刻好的竹片。

二种是直接采购平整的大石,在大石上刻字,再垒成石壁,用糥米补缝。

第一种耗费少,但易倒塌。

第二种耗时久,但可长久。

这两种商榷都没选。

他让左晋有去一趟县府,寻了那县令李信,买下了离源溪村五里外的一座石山。

那本就是一座纯石的荒山,山上除了石头就是一些粘土、粉砂等杂质。

这种石料不能用来建屋,所以没人注意,正好便宜了商榷。

商榷只用了很少的钱就买下了整座山。然后雇了县府及周边县府所有的石匠,在山下建木屋,修火窑,他准备烧制水泥。

这也是穿越人士必备技能之一。

烧水泥的煤是本地原本就有的,商榷家的暖棚用得就是这个。

都是上好的块煤,本地人称其为石精,有人还曾挑选表面光滑的石精当做宝石进献。

商榷对煤的质量尚有些研究,知道这种块煤卡数大,热量高,再加上些工具配合,是可以用来烧制水泥的。

商榷买下的那座石山脚下就有露天的煤矿,煤层浅,不需要再打矿洞,这还是他无意间发现的,也帮他省了不少事。

商榷本想连这煤矿一起买下,但李信说这个煤矿就在他买下的石山范围内,不用再另外算钱。

烧水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建屋、建窑、采石、碎石等都是力气活,一时会儿的也弄不完。

商榷跟李信借了几个人,帮他看着。

自己则留在村子里,只是偶尔过去看上一眼。

又时过半月,李信来信言说窑建好了,碎石的磨盘也打好了。

商榷这才带着姜令过去。

姜令此时已经能正常行走,只是还不能奔跑。

毕竟伤口太深,商榷帮他清创时发现他的膝骨上还有裂痕,好在不严重,但想要完全长好至少要半年时间。

今天左晋明要代商榷讲学,所以是姜令陪着他出来。

还是由顾里驾着马车,小用则被商榷留在家里帮忙。

马车从乡道驶出后没有进城,而是直接调转方向继续向西驶去。

官道虽然宽些,但依旧只是夯实过的泥地,修整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变得坑洼不平,县府每隔两、三年都会在入冬前征徭役,专门修补道路,这种在家门口的徭役还是好的。

有的甚至还需要百姓步行百八十里服徭役。

这种徭役往往是修河堤、筑城墙,每年都有人回不来。

当然也可以钱赎役,但出得起钱的却很少。

上一次县府修路是两年前,如今这官道已经破损成这样了,只怕今年又到了要征徭役的时候了。

希望自己的水泥能烧制成功,给百姓减少堆负担。

顾里驾车很小心地避开道上的坑坑坎坎。

约等了半个时辰,才到商榷买下的石山。

这时,山下已经搭起了一些简易的茅屋,靠山角的位置立着一个大窑。

李信今天也来了,此时正站在他派来的管事面前说着什么。

这管事是李信从驻军营调过来的,是李家的家生子。

李家并不限制家生子上进,若有能为的还会给一份支持。

这也是为什么李家长久不衰的原因。

李信虽然在李家不受重视,但也从不苛待,也就没有那些阴损的习性。

除了不会管教下人,其他的倒还好。

商榷告诉他这次要弄出来的东西极为重要,且关乎城防,李信这才跟驻军营的校尉借调了自家的家生子。

此人也姓李,叫李贺,在驻军营任前卫营左营长,因为能力出众被赋予主家的姓氏,这在当时是件极为荣耀的事。

这几日他带着两个兄弟驻守在这,看着一群苦力建屋,磨石的着实有些郁闷。

若不是李信是主家的公子,他早就撂挑子了。

这时见商榷过来,一脸地嫌弃,“商生来得可真早。”

商榷刚下车站稳就听得这么一句话,他也没生气,只是看了一眼李信。

只一眼,就让李信明白,他这是生气了,连忙让李贺道歉。

李贺不情愿地拱了拱手,应付了事。

商榷也没理他,只是叫了匠人头子过来,低声吩咐了几句。

匠人头子点了点头,回身让人把磨好的石灰粉、粘土粉,还有碎陶片等磨成的粉按照1:3的比例取出,然后倒入搅拦桶混合均匀。

因为条件有限只能这样人工混合的粉料。

搅拌桶就是一个很简易的木桶,搅拌轴就是一根木头,打上几根斜叉。

粉料倒进去,盖上桶盖,然后转动搅拌轴,把里面的粉料搅拌均匀。

搅拌桶只比普通水桶大那一点,每次开窑都需要几十个人一起搅拌,才能满足一个窑的用量。

商榷还让所有人都蒙上面巾防尘,这也是目前唯一的防尘手段了。

等匠人头子确认每个桶里的粉料都搅拌均匀了,商榷就他们把粉料送入窑内开始烧制。

先是预热,这时的温度要达到300-800摄氏度。

因为用的是块煤,所以温度是足够的。

再是分解,这时的温度要达到800-1000摄氏度左右了。

这时已经快到煤块的熔点了。

再然后就是烧熟,这时的温度就要达到1000-1450摄氏度左右。

而铁的熔解度是1538摄氏度。

有会打铁的匠人从一旁的观察口盯着火焰的颜色。

块煤的燃烧温度想达到1450摄氏度除了加量,还要上鼓风机。

商榷的窑用的是推拉式的鼓风机,在窑的两侧各有一个。

在窑内的火焰

铅笔小说 23qb.net

<=15目录+书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