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都市青春>重回2002跨时空交易> 第261章 我们也曾辉煌过

第261章 我们也曾辉煌过

261

当这些穿越时空而来的二十八纳米生产线,被一辆辆卡车运送到工厂的时候,工厂里的工程师们一个个双目充血的盯着那些设备。

对于他们这些人而言,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国家的半导体事业。

只可惜,虽然他们这些人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不但没有跟国际先进水平拉近距离,反而随着近十几年的无作为,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差距已经越来越大。

回想当年,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如果说国内的整个半导体产业,那么跟国际上的差距着实是有些距离。

可如果单单把芯片制造业拉出来举例,八十年代初期国内跟国际先进水平最多也就相差五到八年而已。

如果那个时候,有充足的资金,有充足的研发人员。

并且研发环境不受到任何干扰,尤其是不被那些所谓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概念所影响。

如果一直坚持下来,虽然不敢说能反超大洋彼岸的芯片制造业,至少双方的差距不会像现在这样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在当年,无论是三星还是台积电,那还都是小弟级别的存在。

当年,大洋彼岸的成功研发出来一款新型的芯片,在当时震动了整个世界。

那时候,全世界的半导体产业都眼红这枚芯片。

确切的说,当时还没有芯片这个称呼,而是被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

把一堆的电路集成在一枚小小的芯片之中,这可是人类历史上最精密的工艺结晶。

全球各国为了仿制这枚芯片,各个国家的科学家们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

而在种花家,科学家们用显微镜,一点点观察这枚芯片的内部构造。

最终,成为大洋彼岸之后,第二个成功制造出这一枚芯片的国家。

而靠着半导体产业发家的霓虹国,落后了整整大半年的时间才仿制成功。

在那个被科技禁运的年代中,一枚小小的芯片都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进口到国内。

也正是这枚芯片的仿制成功,让八十年代的国内拥有了一些多功能的数字机床。并且各种雷达以及导弹上面也有这枚芯片的不同型号。

甚至在当年,国内的芯片制造,就能够生产相机所使用的感光元件。

只不过,这种技术并没有大规模的商用。

对国内市场的局限性,即便手上有先进的制造工艺,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商用化。

甚至在同一个时期,国内的火箭一发又一发的打着卫星上天。

可是却连一条彩电生产线都没办法自己制造,必须要依赖霓虹国的进口。

更可悲的是,作为拥有航空航天背景的某家公司,为了引进生产能摇头的电扇生产线。

无奈之下,像霓虹国出口了一些航空技术。

最顶端的科技,哪怕是两弹一星都能够造得出来。

可是在普通的民用商品上,连生产摇头电扇的生产线都需要用航空技术去置换。

那个时代,即便彩电企业不愁销路,即便电扇电冰箱也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可是,想要让千家万户购买一台数码相机,这显然是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消费能力。

别说是一台数码相机,就是一台小小的游戏机,也只能是那些非常富有的家庭才能够消费得起。

当年也是同一时期,任天堂的红白机,凭借着一款小小的游戏玩具,应是带动了霓虹国的整个半导体产业。

霓虹国生产出来的所有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百分之五十的供应量,都被任天堂一家公司直接吃掉。

而之后,随着红白机走向全球,更是让霓虹国的半导体产业如沐春风。

而在那个年代,红白机所使用的任何一个电子零器件,甚至是红白机所搭载的任何一款芯片。

这个芯片制造都能够完美的大批量生产,可是在任天堂最辉煌的那几年里,国内根本没有任何的同类产品。

而等到芯片行业技术更新迭代之后,才出现了所谓的小霸王游戏机。

玩过小霸王游戏机的人们一定会记得,他们曾经玩过九合一的卡带,也玩过九十九合一的卡带,更玩过九百九十九合一的卡带。

可是这些人是否记得,正版的超级马里奥游戏一共只有三十多KB的大小。

魂斗罗游戏也不过是四十多KB而已。

可就是三十多到四十多KB的游戏,在正版的游戏卡带上,却需要装载八块存储芯片。

因为在那个时代,相对廉价的存储芯片,只有五KB的大小。

想要让一个游戏卡带搭载四十多KB的游戏内容,至少在这张卡带正反面插上六到七个存储芯片。

当年的红白机,其运行内存仅仅只有五KB的大小。

而现在2022年安卓手机的运行内存,普遍都在八个G!

五KB大小的运行内存,给那个时代无数的少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而随着技术更新迭代,同样体积的存储芯片,很快就突破了1,也就是1024KB的大小。

很多人青少年时期,所玩过的游戏卡带上,都有一个非常难看的黑点。

而这个黑点的下面,就是可以存储九百九十九合一游戏的,容量已经达到1MB的芯片。

正是因为技术的快速迭代,对于玩游戏的人们来说,才能花很少的钱去买到九百九十九合一的快乐。

然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当国内玩家沉浸在九百九十九和一快乐的时候,国外的玩家们已经开始尝试PS1游戏机。

技术的落后,并且市场的空白,让很多科研机构一脸的茫然。

他们看着手中的技术,不知道如何转为可以变成钱的商品。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任何的科研中心都是领导负责制。

技术研发出来之后,这个项目就可以画上完美的。

相比国外,技术研发出来之后,才是一切真正的开始。

而在那时,也没有所谓的商人跟学校的合力研发。

资本连进入学校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进入那些掌握着真正科技的研究中心。

商人的能力,是能够让一切技术转化为金钱。

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显然不容许资本进入到研发中心。

最终,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怪异的现象。

哪怕手中拥有全世界排名第二的技术,却没办法让这样的技术变成金钱。

技术的研发需要持续的投入资金,而持续的投入资金,显然对于上级领导来说这是一个无法接受的无底洞。

每年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能够得到的回报也只不过是一张白纸,这张纸上面记载着研发人员,以及研发中心领导的签字。

这张纸可以让领导知道,下面的人完成了技术的研发跟突破。

除了一部分技术转为军用之外,完全没有任何的用武之地。

如果每年投入几万几十万,或许咬咬牙还能够继续坚持每年投资。

可是对于芯片制造业来说,每年投入科研的费用都在几个亿到十几个亿之间,而这还是八十年代最后那几年到九十年代初期研发价格。

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技术上已经远远落后于

国际。

想要在这个时候发力追赶,每年投入资金至少五十个亿起步。

而九十年代中期,正是各行各业急需要资金大踏步追赶国际先进的时候。

上面的领导手中没钱,而各行各业又嗷嗷待哺。

最终,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成为了九十年代中期每一个行业最残酷的现实。

甚至,但凡能够进入种花家的各种企业,也都在一旁摇旗呐喊,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去劝说,劝说种花家不要自己建造。

与其说自己花几十个亿到几百个亿,还未必能够见到他们想要的成果。

不如直接花个几百块到几千块,就能够买到他们想要看到的芯片。

更甚至,如果连几百块跟几千块都拿不出来,这些国际巨头甚至愿意提供分期租赁服务。

对于那些急需要改变当前面貌的企业来说,他们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就能够从国际巨头的手中分期付款的租赁一套生产线设备。

而这样的设备,无论是技术的领先性,还是设备本身的可靠性。都不是国内相应技术能够比拟!

甚至,国内研发中心所造出来的设备,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可靠性,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巨头手中的设备。

而就是这种落后的设备,所开出来的价格比国际巨头这种先进的设备还要昂贵。

对于那些急着想要更换设备的企业来说,他们明明可以分期付款的租赁一套设备,为何要购买国内的这种落后且昂贵的东西。

没有了这些国内企业的真金白银去购买,最终的局面就是一家又一家

铅笔小说 23qb.net

<=17目录+书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