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武侠仙侠>大明:让你励精图治,你去养生?> 第九十二章 咱就说,你们就不能坚持一下?

第九十二章 咱就说,你们就不能坚持一下?

反正早晚都要报备,还不如现在就做了,省得哪天那朱小屠夫过来,连报备的时间都不给他们。

当然,杨士奇在无奈的同时,也不是真的就什么都不做了。

不能学那两位,但他杨士奇也不笨。

如今新政度田令是在整个南直隶进行推行的,又不是光在西北和东部。

既然如此,杀人他杨士奇不敢杀,也杀不了,但借势他还不会吗。

东部的大胜,北面的人人自危,可都是他能借助的。

随即,杨士奇便命人召集了整个庐州府的官员,以朝廷法令为由,以凤阳府和镇江府为例,给所有人讲解此次朝廷的决心和力度。

并且通过这些官员们的嘴,向整個庐州府的权贵官绅们施压。

虽然这些地方官员们对杨士奇这位区区四品官员并不感冒,可奈何另外那两位实在厉害。

这血淋淋的例子摆在眼前,他们也不敢不当回事。

还有那些权贵官绅们,每日都能听到某某地的某某府被人抄家了,一个两个也就当个谈资一笑而过了。

可这越来越多的消息传来,他们又怎么会不害怕。

一时间,庐州府的度田令的推行,进展也是加快了许多。

一日后。

镇江府衙门外。

朱瞻基、胡善祥、郭济以及那些被选拔上来的随行官吏和护卫,一早便聚集在了府衙外。

至于那些新提拔上来的镇江府官员们,原本是想要来送行的,可是却被朱瞻基严词拒绝了。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朱瞻基本身就不喜欢这种流于表面的客套。

要真有心,就在镇江府里做出点成绩来,将心思也都花在新政推行上。

同时,朱瞻基还嘱咐过他们,此次镇江府的度田令虽说几乎完成,但并不代表事情就结束了,之后摊丁入亩等策令还等着推行。

作为新政推行最早的他们,如果在之后的新政实施上出了问题,或许成绩难看,他们这些人是怎么上去的,他朱瞻基会怎么把他们一个个再拉下来。

在这些天与朱瞻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一个个也都稍微对这位长孙殿下有了些了解,自然是不敢将这话当成耳旁风的。

如果真的在今后的新政实施当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亦或者给这位长孙殿下丢了脸面,那么这位长孙殿下是真敢将他们一个个再从当前的位置上拉下来了。

这一点,没有人质疑。

在离开镇江府后,朱瞻基这一行人,已经从来时的三个人变成了一百多人。

100名的护卫,30多个随行官吏,以及朱瞻基、胡善祥和那郭济。

他们这一行人或骑马、或乘坐马车或步行。

因为交通工具的不统一,导致了他们的速度要比来时慢了许多。

倒不是说在整个镇江府内弄不来的100多匹马,而是因为他们接下来的目的地是在镇江府北面的扬州府。

镇江府与扬州府相隔了一条长江。

顺着长江,他们可以通过长江的一条支流直达扬州府内。

所以为了避免麻烦,并没有给这些护卫们都配置马匹,不然过河时还得考虑这些马匹怎么运输。

清晨一早出发,到了午时,便已经到了扬州府府署驻地所在,江都县。

当然,也是因为江都城距离长江所在很近。

眼瞅着那扬州城越来越近,站在甲板上的郭济顿时与身边的朱瞻基说道:“殿下,这江南八府一州,长江以北只有这扬州府和那淮安府,这二府疆域乃是江南八府一州中最大的,此番若能将此二府的度田令贯彻彻底,整个江南便胜局已定了。”

听着郭济的话,朱瞻基又何尝不知道这些。

此次之所以选择扬州府为接下来新政推行的第二目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此番镇江府的事情想必已经流传出去了,这扬州府与镇江府隔江相望,其中官员权贵就算不怕,也得留三分敬意在。

虽说扬州自古便是富庶之地,其中权贵更是多不胜数。

推行起来难度必然不小。

可一旦将扬州府拿下,便是在南直隶东部整个江南奠定了胜算。

如果将此前种种拿到整个南直隶东部江南地区来看,镇江府的度田令推行便是敲山震虎,而拿下扬州府,才算是真正的胜利。

就在朱瞻基与那郭济站在船头思索着接下来的事情时。

却不知在不远的码头上,整个扬州城内的官员们都已经聚集在了一起,等候着朱瞻基的到来。

此次朱瞻基出行虽说没有命人相送,但他们这阵仗也是瞒不住人的,所以压根就没隐藏什么行踪,对于接下来前往扬州府这个目的地的意图也没有半点隐瞒。

而且此番新政推行的事情,已经吸引了整个南直隶所有人的目光。

朱瞻基一行人前往扬州府,对于他们而言,可不算是小事了。

在这个船舶临近码头时,站在船头上的朱瞻基立马便瞧见了那码头上聚集了一群穿着官服的人。

对此,他也没有太惊讶,反而是笑着对身边的郭济说道:“瞧瞧,咱们的面子还真不小,瞧这阵仗,怕是整个扬州城里的官员都来了吧。”

对于朱瞻基的调侃,郭济却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说什么。

毕竟朱瞻基身为皇长孙,这些事情他可以调侃,而作为臣子的自己却不行。

随着船只的停泊,一众人缓缓的走到了码头上。

那些站在码头上的官员们,立马便蜂拥而至。

争先恐后的想与朱瞻基说上一句话。

瞧着眼前这乱糟糟的一幕,朱瞻基略一皱眉,正要说什么时,那人群中的一位中年模样的官员便开口道:“各位,长孙殿下刚刚到,有什么话还是一会儿到了城中再说吧。”

随着此人的一句话说完,那周围的官员们还真就听话的退了回去。

再次井井有条的站着。

见此一幕,朱瞻基正疑惑之际,他身边的郭济便小声的在他耳边说道:“此人正是扬州知府,张本。”

张本?

随着这个名字浮现在脑海中,朱瞻基似乎想起了什么。

此人,不正是他朱瞻基老爹继位后的兵部尚书吗?

渐渐的,有关这个人的记忆便浮现而出。

就在这时,维持好场面秩序后的张本,也恭敬的来到了朱瞻基的面前,拱手,道:“微臣张本,扬州知府,见过长孙殿下。”

听到对方的问话,朱瞻基顿时笑着说道:“张大人就不必客气了,赶紧起来吧。我爹在京城时,可经常在我面前念叨着张大人啊。”

朱瞻基的话一出口,那张本的眼眸中顿时闪过一丝惊喜之色:“太子爷还记得微臣?”

朱瞻基顿时故作不悦,道:“张大人这叫什么话。我爹可是说了,当初在江都与张大人相谈甚欢,互为知己,只可惜国事繁重,不然说什么都要再来这江都与张大人举杯共欢的。”

“倒是张大人,我爹视你为知己,你怎么会觉得我爹已经忘记你了呢?还是说张大人在责怪我爹忘旧?”

见朱瞻基如此说,那张本当即便告罪,道:“微臣该死,微臣怎么敢责怪太子爷,只是距离当年微臣与太子爷在江都畅谈之时已过去了十多年,虽说太子爷当初的英容还犹在脑中,可太子爷国事繁重,微臣也是怕太子爷日理万机记不得微臣这等小人物微臣,也实在不敢与太子爷攀近啊。”

闻言,朱瞻基也是笑着说道:“张大人就不用妄自菲薄了,张大人的名声,可不止我爹提起,就是在那乾清宫中,我也时常听皇爷爷对张大人的清廉颇为赞赏的。”

朱瞻基的话说完,那对面的张本整个人都愣住了,甚至声音都有些颤抖的说道:“皇上皇上真的这么说?”

朱瞻基眉头一皱,道:“张大人,你我二人第一次见面,若非家父与皇上如此说,难不成还是我故意编排?”

闻言,那张本也意识到自己的话有问题,赶忙告罪。

可即便如此,也依旧抑制不住那眉目之间的喜意。

当初还是燕王的朱棣发动靖难到达扬州时,御史王彬据城抵抗,时任江都县令的他与那守将一同联合,将那御史王彬擒住。

其后还率父主动迎接归降。

在朱棣军队驻扎休养之际,他张本便与当时的燕世子朱高炽相谈甚欢,还互为知己,毕竟二人年龄也极为相仿。

算起来,他也是个靖难功臣了。

在朱棣登基之后,封赏中也将他升任了扬州知府之位。

扬州处江南,土地富庶的同时,疆域也是最大的,算起来要比那镇江府大个三四倍。

虽说

铅笔小说 23qb.net

<=09目录+书签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