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历史军事>三国小兵之霸途> 第七百七十八章 受禅为帝

第七百七十八章 受禅为帝

新汉朝统一大汉,建立了一个新的大汉****,立国其间,还是由少帝为帝,这个有着一个承前启后的意义,在名义上,是正统,顺理成章,又能让整个大汉的百姓认可这个朝廷。潜意识当中,更会认为如此的大汉,方是他们心目中的大汉。

同时,也让所有的汉人都有一种归属感。觉得,他们心底里所期盼,平时谁都能挂在嘴边说说的忠于大汉,匡扶汉室的话,现在终成了事实,并不违于他们的心。汉人的荣誉,刻入每一个汉人的骨子里,只要还是那个大汉,所有人都会感到心安。

但是,又同时,每一个大汉百姓的心里也都知道,现在的这个大汉,其实是因为有了太傅刘易才能获得大一统,也才能让他们广大百姓获得真正的休生养自己,让他们获得真正的希望,让他们有对未来好日子的期盼。

如果说,由少帝为帝,是满足了广大百姓心底里的精神寄托的话。那么刘易才是真正让他们获得实质性希望的人。

大汉如何会导致天下大乱,先朝大汉朝廷的腐烂带给广大百姓的伤害,还犹如昨日,历历在目,无数受到伤害的百姓,他们的伤痛还没有完全的消退。

所以,等到立国大典过后,广大百姓激动过后,一条条的政令颁发实施之后。他们开始执行,并且开展大生产劳动之后,百姓们就会冷静下来,开始去感悟他们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开始去珍惜他们现在能够触摸得到美好未来的生活。

而这个时候,不可避免的,会有许多百姓会对大汉朝廷产生一定的疑虑,肯定会有百姓会在心底里担忧,现在的大汉朝廷,会否在稍好之后,又会如以前的朝廷那般,腐化堕落。

尽管。官府会不停的宣传,向天下的百姓解说现在的朝廷与以前的朝廷有什么的不同。可是,有一些实质性的东西,牵涉到千千万万百姓的实际利益的事。那就不到百姓不疑虑。什么呢?因为,不管现在的朝廷有多么的开明,不管官府说得有多好听,但官字两把口,今天的政令。明天就有可能被改变。好比,纳税的事,说是那样说,但如果明天又是另外的一个说法呢?他们这些百姓又能如何?也只能无可奈何的接受啊。

对于少帝,广大百姓在情感精神上可能会认可。可是,他们更加信任的却是太傅刘易。毕竟,所有的好处,都是刘易带来的,刘易一心为广大百姓办实事的事,从一开始扬名的时候开始。就已经为人熟知。要知道,从一开始,刘易就只是一个振灾粮官,是一个真正能为贫苦百姓着想的人。

只有刘易,方能让天下百姓安心。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刘易接过帝位登基,百姓只会欢喜,只会安心,绝对不会有什么反对的心。毕竟。刘易亦是汉室宗亲,先帝亲赐的御弟,太傅。刘易为帝,依然还是这个大汉。一样是大汉传承下来的正统。如此,不仅是在精神能让广大百姓接受,就连百姓的心都能更安心。

所以,刘易在这个时候登基为帝,应该是最适合事宜的时候。

另外,如果让少帝去泰山封禅的话。明显就不太合适了。因为这个大汉,是刘易的意志,少帝没有那样的威望及威势震得住朝廷及朝廷汉军。他去了,就似有点儿戏了。尤其是,谁到泰山封禅,那就代表着天命所归,受命于天。如果刘易当真的要登基的话,那么就必须得让刘易前往泰山封禅。

所以,朝廷一众大臣,考虑到了众多的问题,决定劝柬刘易,尽快登基。

其实刘易是没所谓的,心底里也觉得,如果自己想要当真的将大汉带进一个全新的时代,那就必须要牢牢的掌控住朝廷政权。所以,也就有了当仁不让的想法,也早就默认了自己为大汉之尊的事实。

但是,刘易自己默认了,朝廷百官也早已经视刘易为帝,大汉军马也都只听刘易的号令,也早就视刘易为主。可是,有些表面的功夫,还是要做的。这些功夫,就得要那些朝臣来做了。

天下有德者居之。而这个有德者,总不能一脚将原来的皇帝踢开,堂而皇之的说某是有德者,从此便由某来当这个皇帝吧?

所以,现在朝廷百官劝柬,也算是一个让刘易有台阶可上的行为吧。

如此,刘易也就没有再推辞。任由朝廷的百官去运作自己登基为帝的事。

十一月初,少帝下诏天下,大意是称颂刘易的功绩,将刘易这十多年来为大汉所做的事称赞一遍,然后便自贬一翻。当然,也不算是什么的大事,主要的就是向天下百姓表明自己的心迹,谦虚一翻,说自己无德无才,难以带大汉走向繁荣,力有不及。最后,便提到当年其先帝,亦是少帝父皇驾崩之时,便有过口谕,若少帝及献帝无力振兴大汉,便可让其御弟刘易代之。如此,少帝决定,退位让贤,将帝位让给他的皇叔刘易。

嗯,少帝所提到的先帝所说的话,先帝的确亲口对刘易说过,现在只不过是通过少帝公告天下罢了。少帝如此说,刘易也心安理得。

跟着,便是朝中的一众大臣,亦发表声明,尊刘易为皇帝,请刘易登基。

刘易本人亦让朝中的大臣,代自己写了一个公告,都是一些公式化的东西。大意也就是说刘易自己,当年受先帝看重,托孤少帝、献帝,幸不辱圣命。如今少帝意欲让位,让刘易诚惶诚恐,唯恐不能胜任。不过,少帝决意如此,他也只能勉为其难,答应下来,以后,定当继承先帝意志,励精图治,振兴大汉云云……

反正,刘易都交由朝中众臣去处理这件事了,这些外交词令一般的动作,刘易还真的不太习惯。

十一月上旬,少帝正式退位。同时,在皇宫之内,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登基仪式,宣布刘易正式登基为帝。百官朝拜,万民拜服。

刘易正式为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先追封朝数位先帝,这些亦是一众朝官按传统的举止来要求刘易要这么做的。

然后。就是封少帝为长安王,赐长安王宫给他,再封献帝为陈留王,赐许昌王宫。同时,定洛阳为中都城,长安为西都城、许昌为东都城,宛城为南都城,北平为北都城。

另外,还分别对不少与原来汉室的人进行一定的封赐。当然了,刘易现在的封赐。都是名誉上的,他们不会具有真正的实权。这也就是所谓的大封亲族罢。搞这些,其实也有一个意思,就是说,汉室枝繁叶茂的意思。

跟着,封万年公主刘慕为皇后,别的嫔妃暂时没有封赐。但奉原皇太后何婉依然为太后,居于原来的慈清宫,先帝的数个妃子,也有封赐。依然居于宫中。这个,也是表面的功夫了,奉先帝的女人在宫中,说是表达对先帝的孝义。实际是什么会事,知道内情的,谁都懂的。说白了就是兄终弟及,刘易将先帝的这些女人收为自己的妃嫔罢了。如阳安公主、益阳公主、长社公主等,也一样有封赐。

跟着,又得以新帝的名义祭天。祭皇陵,祭英烈墓。

朝中的老臣,不停的劝刘易,祖礼不可废,要不然,刘易还真的不想走那么多的程序。

当然,这还没有算完,还得刘易前往泰山封禅。

不过,要等过完今年,明年清明时节才会到泰山去。因为泰山封禅台要进行重新的修整,还得要为皇帝到泰山之后的居所修建一座行宫。刘易虽然要求从简单,但也得要修一座行宫。

原本,按众臣要求,刘易要纳妃,要举行大婚,得要等泰山封禅之后方可以。但刘易力排众议,不想让自己的女人再等太久了。所以,决定要在年前大婚,正式补办婚礼,迎娶家中的女人入宫。

嗯,主要是刘易登基为帝之后,便将长居于宫中,不易再到洛阳城内的刘府居住了,皇帝要有皇帝的威仪及行为准则,其一举一止,都要成为大汉百姓的典范,不可废礼。

刘易才登基不久,便被那些老臣弄得头大。至此,刘易才明白,原来做皇帝是那么麻烦的,不但要日理万机,还得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跟宫中的仪官学习那些礼仪,说是行要有皇帝行姿坐要有皇帝威仪。甚至,连说话都要学讲“官话”。

那些老臣真的把刘易弄火了,将他们一个个斥责了一翻。然后才不管那么多,先提出正式废了跪礼,不过,这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天地君亲师,臣跪君,妻跪夫,此为大礼,万万不可废。

最后,刘易与众臣折衷,就是平时不用跪,只有在一些正式的场合才行跪礼。因为刘易觉得跪来跪去,实在是太过歪腻了。

想想,每一个人见到自己,首先就跪下口称皇上万岁,然后要自己一本正经的叫他们平身,方可再说其他事儿。还有,自己身边的女人,见到自己就跪,哪怕端给自己一杯水,也跪着送来,这也太烦了。什么不能正视自己,看到自己得低头目垂地什么的,刘易觉得,真的是烦不胜烦。

那什么的妻跪夫什么的也同样是如此,两夫妻,相敬如宾不好?动不动就跪着,进门跪,出门跪,哪怕是为丈夫脱一件衣服

铅笔小说 23qb.net

<=03目录+书签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