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轻小说の>不起眼女主角培育法> 短篇集 Memorial 丸户史明&深崎暮人专访

短篇集 Memorial 丸户史明&深崎暮人专访

丸户史明专访

要写就志在成功,

如此下定决心而起步的《不起眼》。

──请跟我们分享您开始写《不起眼女主角培育法》的缘由经过。

起初呢,富士见书房的编辑来企画屋是为了谈其他作品的案子。那时候我正好结束电玩游戏《WHITE ALBUM 2》的工作,感觉像放下了相当大的重担,心想短期内应该可以不用接游戏的工作了。我开始写那部作品是在2007年,写完则是2009年,然而上市却是在2011年,所以在这段期间,自己全无成果问世,曾感到被外界遗忘的恐惧。虽然作品本身获得好评,以结果而言是收到回报了,但在评价实际出炉前仍让我有压力,或者说恐惧。从这方面来讲,轻小说每一集都会有评价,从书迷身上得到的回馈也比游戏快,我认为大概也有供自己留名的空间吧。再说,多亏《WHITE ALBUM 2》,基于趁现在自己应该正有名气的想法,我对那位编辑提到想尝试写轻小说,于是就写起《不起眼》了。

不过那时候,我有点得意忘形。还打算用内容非常偏门的大纲写成小说,假如没办法过稿就乾脆不写了,我是这样想的。只不过,读了那篇大纲的编辑表示他能理解我想写那种内容的心情,然而,在挑战轻小说领域之际,他认为我这种宁可写喜欢的东西也不介意失败的想法并不妥当。既然要写就要志在成功。不然,卖书的一方也会觉得没搞头,他是这么告诉我的。经过这段事情,我才开始摸索要怎么靠轻小说成功。顺带一提,当初我想到的大纲,是高中生顶替失踪的父亲混进公司上班的内容(笑)。

──听说原始大纲里的女主角比主角年长,还离过一次婚……

因为如此,我是从调低女主角的年龄开始努力的。

──请问《不起眼》原先的故事概念是?

由于我想写对话剧,先从这个方向开始构思。Fantasia文库出过《学生会的一存》这部大卖之作,代表有接纳对话剧的基底,我打算走这条路。

──顺带一提,想出《不起眼女主角培育法》这个书名的人是……?

我取的书名全成了废案(笑)。决定书名的人是责任编辑,我想当时富士见书房的董事长也有参与决策。按照编辑的说法,公司那边似乎是希望让书名走文艺风格,连带吸引轻度客群。我想的书名则是「你的角色性已经死了」之类的。那当然会变成废案(笑)。因为如此,才会仿照海外科幻作品《The Only Neat Thing to Do》的翻译名称,取了现在的书名。

──初次写轻小说,是否曾因为跟游戏剧本不同而吃过苦头呢?

由于是对话剧,所以会有一直用对话盖过先前对话的表现手法。但是,对读者来说似乎不好理解,出第1集时曾被骂得很惨。虽然我也有加以铺陈,不过那终究是用来表述角色心理的文字,我原本认为不太需要「谁在哪里做了什么」这种对于情况的说明。换成文艺风格的小说,就会在铺陈中花心思用技法来描述情况,很多作品光是如此就能自成一格。轻小说虽然是以对话为重心,以对话为主的叙述中仍会有简短铺陈,这给了我与本身作风合不来的印象。若能运用各种手法来描写状况,应该也会被认为是作家的技巧,但是靠轻小说的简短铺陈就难以呈现那种特色。要写缺乏特色的文章,对我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我不愿意接受。

我希望替所有文章添增特色,所以也想替铺陈添上特色。可是,一旦要写既简短,又能适切地将情况表达出来的铺陈,我就发挥不出自己的特色。于是第一集变成什么样了呢?几乎都是用对话文串联起来,铺陈不见了。换句话说,就是跟电玩游戏一样的手法。玩电玩游戏时,画面会出现在萤幕上,因此不需要铺陈。可是,轻小说没有画面,所以难以读懂而让人喝倒采了(笑)。到了第二集,我一边烦恼要怎么在短短一两行的铺陈中,兼顾状况说明与表达个人色彩,一边努力下笔。那大概是在逐渐适应轻小说吧。起初真的是写不好喔,令人汗颜。写了一行铺陈就觉得无聊又删掉,类似这样。那是让我吃了最多苦头的部分。不过我从中途就认了,认为还是不太需要状况说明,就尽是在描述角色的心理。所以说,是谁在讲话、有几个角色都还读得出来,但实际上在什么地方、摆出哪种姿势、用什么方式面对彼此就读不太出来了。

──的确,对于场所的说明及有关角色行动或服装的描述,在《不起眼》里几乎都读不到呢。

都没有呢。不过那部分幸亏有动画,应该说,看过动画的观众读了原作,就会浮现出情境。就这层意义来说,我想动画作为补足这部小说的媒介,应该有发挥良好的效用。

──或许正因为原作的情境叙述少,动画在画面呈现上才有操作的空间;又或许原作本身给人的感觉就像动画脚本一样呢。

或许也是有那么一回事,毕竟我原本想写的是对话剧。一旦描述到状况,分给对话的文章量就相对减少了(笑)。

──即使有对话的部分可以参照,关于状况说明就必须仰赖动画的演出,某方面来说等于是被赋予重任,动画的制作班底应该也有难做的地方吧。

的确。动画的龟井干太导演就曾经伤透脑筋。在动画第一季的#2尤其显著,后半段就一直在伦也的房间讲话而已。我想那一集是相当难为的。做动画就算舞台有所局限,或是背景种类少,还是需要细微的演出。

──《不起眼》通篇故事的舞台都相当受局限呢。

大多数的剧情都是在伦也房间里上演,远多于学校。都没有学校活动,即使演到校庆,还是理都不理地窝在房间。动画里充满各种癖好的细节描述,某方面来讲,或许也算因祸得福。啊~场景没得切换,不然就给腿来个大特写吧,像这种感觉(笑)。

深崎暮人的参与,

成就绝妙的合作。

──请跟我们分享深崎暮人老师成为插画负责人的缘由经过。

当时,敲定由深崎老师担任插画,在我跟责任编辑之间是一项满大的消息。当我们烦恼要请谁画插图时,突然冒出了深崎老师的名字,原本以为这应该是强人所难,结果得到了OK的回应,我们都「啥!」地叫了出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原本在插画家的候补名单上,并没有深崎老师的名字。对于要商请哪一位插画家,责任编辑姑且也问过我的意愿,但我没有指名。假设要指名,应该也会有我请得动的对象和无法请动的对象的区别。而我本来以为深崎老师属于后者。我想,他跟我是水准不太一样的人士。

──彼此身为同一个业界的创作者,请问您从以前就有意识到深崎老师吗?

某方面来说,他曾是棘手的劲敌呢。有深崎老师参与的游戏就会大卖(笑)。这样的画作,价值比我的剧本高了几倍吗!我也曾怀有这种类似嫉妒的心结。深崎老师作为游戏原画家出道,我想是比我稍微晚一点,明明如此,在销量上却让他一举追过了。感觉他身为插画家,已经登上业界的顶尖之谱,此等人物居然愿意为我的小说接下差事……当时我是受到了这样的震撼。

不过,深崎老师从当时就极有人气,所以手上接了许许多多的工作。于是他一开口就告诉我:「这份工作我会配合,但从最初就会变成与死线的抗战。」(笑)。实际上,开始合作以后,我写好原稿隔一阵子后,插图会一张一张地寄来。当第1集截稿在即时,前任责任编辑每次从深崎老师那里收到插图,就会联络我说:「刚才卷首插图完成了!」、「只剩最后一张了!」很有临场感,让人情绪高涨呢。

──另一方面,据说深崎老师是丸户老师游戏的热情粉丝,关于角色设计方面,他还表示有踏袭丸户老师过去作品的角色来进行构思。

我出的游戏啊,在狂热分子之间比较受欢迎(笑),另外业界人也会接受。但轻度客群就无法接受了。所以说,深崎老师属于核心玩家这件事应该是一个重点。好比诗羽的黑丝袜,我想我确实是有做过指示,不过他对我的癖好实在抓得很准(笑)。

──您跟深崎老师对各个角色,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合力塑造的?

因为深崎老师玩过我的游戏,我想我跟深崎老师两个人之间,一直都是靠「那么,照某某角色跟某某角色来画。」这样的三言两语取得沟通(笑)。当然我也有替角色写设定,但是从出海之后,感觉就写得满粗略的。不过,诗羽跟英梨梨有明确的设定,在我所制作的游戏中,按照人气套路塑造出来的角色就是像她们这样────学姊型角色与金发角色。不过,这两种套路又可以分成几支体系,所以还要做一些撮合。在我的游戏里,这两者属于最有人气的女主角与台面下的女主角。深崎老师对这些都已经有所了解,因此我刻意不做进一步的说明。深崎老师确认时,也是一副「啊,就某某角色嘛。」的调调。进而再思考,换成他自己要如何画那个角色,我想深崎老师都有凭个人的解读下笔。

仰赖比自己更有能力让作品大卖的人会比较轻松(笑),效

铅笔小说 23qb.net

<=01目录+书签17->